对于人性的讨论,早在2000年前的世界就已经开始了,而孟子也是中国最早提出"性善论"的古代哲学家,我也是一个性善论的坚持者。然而我却也觉得人是会改变的,被环境改变,同样也改变了自己身边的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对于外部环境的实践是在主观能动性下进行的感性活动。也正是因为这个感性的活动才是我们在为付出实际行动之前,就已经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产生了意识上的关系,而我们的行动随后也会受这个意识关系的影响,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从而实现与环境相互对象化,也就自然地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而我认为,当着两者都各自发展到相对静止的时候,也就会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吧。 然而人性的善良本性,在进人环境后接受环境的改造的过程中,并不是都能实现最终的和谐状态,那么这就会使人异化,异化成环境的产物,而失去了独立于环境处在的个体功能,丧失了真实的自我。就像是现实的生活中生存的人一样,我觉得很多也是异化了人,自身将人异化成了金钱资本,异化成了一切飘渺的虚构,异化成了一切丧失精神的肉体冲动。 曾经我看过这样一片文章,大致就是说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一切的东西都是在国家的计划下进行的,衣、食、住、行等无不是国家安排的,那时个人的出路是非常的窄的,但是那时的却活的非常的充实、满足,而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发展方向是非常的多元的,然后面对现在的多元化的发展环境,人的精神世界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的着落的空虚和恐惧。看了这个我脑袋确实是有种被什么东西猛烈地击中的感觉,在时下的环境我们确实是有种越来越来没有着落的感觉。 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带给我们的是无数我们难以分辨真假信息,甚至于有时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在我们身边都会发生一些让我们难以相信的事情。在信息杂乱和快节奏的时代,有太多的事情都是逼得我们在没有来得思考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一次次的冲击我们本就不太会分辨的大脑,使好像时刻都处在信息的处理的裹挟中,越来越疲于分辨真假,只能凭我们一时的感官感觉去取舍,这也使我们在这些习惯中的取舍里,丧失了做出客观结论的冲动与欲望,我们都习惯了快餐式的评论与结果,我们自然也渐渐的沦落为哪些看似刺激人神经的关注的奴隶,人也就异化成了无精神肉体冲动动物,而在我们无法走出这个异化的迷途时,人必然是一种无精神依靠的彷徨的存在者,而越是这种无依靠的彷徨越会驱使我们去做一些超越常规的事情来寻求一种精神上虚幻的满足感,而来求得生存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