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前因变量维度检验与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测量


  郭青青 郭春甫
  摘要:公共服務动机理论研究的价值旨归在于激励公务员敢于担当、有所作为。有效提升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与迫切问题。近年来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获得广泛关注,但鲜有文献针对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展开深入讨论。而研究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对激励公务员有担当有作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借鉴James Perry的公共服务动机量表,借助SPSS数据处理工具,以西部6所高校MPA学员为观察对象,以人口统计学、个体因素、背景因素三个维度为切入点,探索前因子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动机模型在西部地区公务员群体中同样适用,人口统计变量对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无显著影响,个体因素中人格特质、角色知觉、背景因素中组织特征与公共服务动机显著相关。最后将本研究结论与已有成果进行理论对话,为新时代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提出政策建言。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前因变量;维度检验;个体因素;背景因素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1-0032-(21)
  Antecedent Variables,Dimension Test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Measurement of Civil Servants in Western Regions
  -- Based on MPA Survey Data of Six Western Universities
  GUO QingqingGUO Chunfu
  Abstract:The value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s to encourage civil servant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make achievements.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civil servants is an important link and urgent issue to 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In recent years,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however,few literatures have carried out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 western region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latively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 western regions to motivate them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make achievements.So,with the help of SPSS,this study draws on James Perry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scale,taking MPA students from six western universities as the observation targets,and taking demography,individual factors and background factors as the entry points,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ntecedent variables o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model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e civil servants in the western region.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 western regions.Personality traits,role percep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dividual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Finally,the theoretical dialogue is conducted betwee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so as to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ntecedent variable;dimension test;individual factors; background factors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广大干部的行为动机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公共服务动机作为影响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服务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公共部门人员选拔、考核与激励奖惩等人才管理和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逐渐受到重视,由此推动始于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在国内再次获得快速发展。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在治理懒政和怠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及激励干部担责敢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国外学者重点探讨了公共服务动机三个层面的研究,一是有关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结构和测量(Rainey,1982[1];Staats,1988[2];Perry&Wise,1990[3];Rainey&Steinbauer,1999[4];Brewer&Selden,2000[5];Vandenabeele,2007[6];Perry&Hondeghem,2008[7];Perry&Hondeghem&Wise,2010[8];Perry,2014[9]);二是关于公共服务动机变量及国际间的扩散与比较研究,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因素分析、关于公共服务动机对人或组织行为结果的分析,以及部分中介变量的研究(Perry,1996[10],2000[11],2010[12];Naff,1999[13];Alonso&Lewis,2001[14];Vandenabeele,2007[15],2009[16],2011[17];Perry&Brudney et al,2008[18];Moynihan&Pandey,2007[19];Kim,2004[20],2010[21];Camilleri, 2007[22];Pandey&Wright et al,2008[23];Brewer,2008[24];Wright&Pandey,2008[25];Ritz,2009[26]);三是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框架的实践应用(Ritz,Brewer&Neumann,2016[27];Christensen,Paarlberg&Perry,2017[28])。
  国内学者(张康之,2003)[29]在早期相关研究中将公共服务动机与公共服务伦理、公共职业道德、官德等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探讨。2006年《国家公务员法》颁布后,有关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逐渐从公共服务伦理研究中分离出来,国内研究呈现出的成果类型从以综述为主向以实证为主演化,研究内容从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转向与其相关的变量关系研究,关注公共服务动机主体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等研究趋向[30]。具体而言,从关注群体来看:学者们关注公务员(李小华、董军,2012[31];朱光楠、李敏、严敏,2012[32];李锋、王浦劬,2016[33];杨晓曦,2017[34];王浦劬,2017[35])、共青团干部(余慧阳、祝军,2014)[36]、大学生(寸晓刚,2013)[37]、教师(孟凡蓉、吴建南,2014)[38]、社工(刘伟,2014)[39]、专业科技工作者(张伟、吴春梅,2015)[40]等不同群体,这类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动机表现特征[41]。从关注区域来看:学者们有从东中西部选取典型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王亚华、舒全峰,2018)[42],有对中西部地区省级、副省级省会城市公务员抽样进行比较分析(朱春奎、吴辰,2012)[43],也有对中部党政干部的研究(王浦劬,2017)[44]或某一省份的研究(于君博、滕亮,2015[45];林群雄,2017[46];邱茜,2017[47];毛万磊等,2017[48]),上述研究持续增加了公共服务动机模型的解释力与扩展范围。遗憾的是,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探讨公共服务动機的类型特征与维度变量的相关研究不多。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层面相对落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东部地区差距甚大。有数据显示,2017年西部地区GDP仅占全国总量的20%。2017年末,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634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3.6%①。这表明,西部地区是国家东西协作扶贫、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政策实施区域。相较于中东部而言,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工作成效对公众满意度与信任感影响更为显著,这就需要西部地区公务员以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动机执行政策不走形不变样,提升政策对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因此,分析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表现特征与结构层次,进一步探讨提升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西部地区5省(市)6所高校MPA学员为观察对象,借鉴公共服务动机量表,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便利抽样方法,测量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分析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和特征,试图回答三个问题:公共服务动机模型在西部公务员群体中适用吗?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高于非公务员吗?哪些因素会影响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对上述问题回答,一方面具有理论对话的价值,通过验证Perry等学者提出的公共服务动机模型跨文化适用性问题,进而比较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结论的异同,进行理论对话,增加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对话与文献梳理,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本土化进程,提升基于中国事实与中国经验的理论自信。
  本研究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影响的假设,在佩里(Perry,1996[75]、1997[76])、金(Kim,2004[77]、2010[78]、2013[79]、2015[80])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学者李小华(2010)[81]、刘邦成(Liu,2008[82]、2014[83])、王浦劬等(2016[84]、2017[85])的研究,选取了个体的籍贯、年龄、性别、工作层级、工作部门、家庭结构、受教育水平等变量,同时加入民族要素,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具体假设如下:
  H1.1我国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明显高于非公务员群体。
  H1.2性别、年龄会显著影响个体公共服务动机的水平。
  H1.3成长地、籍贯会显著影响个体公共服务动机水平。
  H1.4个人职级、单位层级、工龄会显著影响其公共服务动机水平。
  H1.5汉族的公共服务动机显著高于少数民族。
  H1.6工资水平会显著影响个体公共服务动机水平。
  H1.7政治面貌会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显著影响。
  2.个体因素变量
  个体因素主要包含个体角色认知与人格特质。
  (1)个体角色认知。个体角色认知就是自己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成员对自我的认知水平会引导个体作出与认知相关的行为。登哈特和德利翁(Denhardt&DeLeon,1995)[86]将角色认知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分别是管理效率、社会公平、行政中立、主动管理、社会公平。李小华(2010)则将西方行政中立观点转化为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中庸观"。本研究沿用了登哈特和德利翁的观点以及李小华的研究,选取了管理效率、主动管理和中立三个要素,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1.1政府公务员的管理效率角色知觉与公共服务动机相关性显著。
  H2.1.2政府公务员的主动管理角色知觉与公共服務动机相关性显著。
  H2.1.3政府公务员的中立角色知觉与公共服务动机相关性显著。
  (2)人格特质。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的特点,佩里(Perry,2000[87];Perry&Brudney et al,2008[88])等学者结合人格理论,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经历、宗教等与公共服务动机有关,强调社会化对个人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感等一系列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在中国语境下,个体特质能否影响公共服务动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这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从公共服务动机角度出发,结合公共部门人员的特点,本研究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是麦格雷和科斯塔(McCrae&Costa,1992)[89]设计的"大五"人格问卷,选取其中与公共服务动机关联度较高的责任感(自律性、尽责性)和宜人性(利他性)两个子变量进行测试,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2.1政府公务员的责任感与公共服务动机相关性显著。
  H2.2.2政府公务员的宜人性与公共服务动机相关性显著。
  3.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则体现为组织环境、组织类型、目标、工作性质特征等(Vandenabeele,2006[90]、2009[91])。减少层级节制,确定合理目标,授权于下级等会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Moynihan&Pandey,2007)[92]。卡米乐瑞(Camilleri,2007)[93]基于欧洲文化背景下的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组织环境的产物。动机情境变量,尤其是与组织环境有关的变量,是公共服务动机各维度的显著预测因子[94]。佩里等(Perry,2010)[95]也强调,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不能只关注动机本身,还要加强对社会情境相关因素的研究。据此,本文研究假设设置如下:
  (1)组织文化。瑞尼等(Rainey,1999[96]、2006[97]、2012[98])认为,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内容应该包括:重视员工意见、保护员工各种权力、加强团队合作,关注公共利益、员工间彼此依赖合作。本研究吸纳了瑞尼的观点,研究假设如下:
  H3.1组织文化与个体公共服务动机相关性显著。
  (2)组织特征。公共部门最明显也是最为人诟病的组织特征就是其官僚性。斯科特和潘迪(Scott&Pandey,2005)[99]将官僚性具体化为程序限制,发现雇员公共服务动机越强,则感到受组织程序限制越小。本研究在吸收斯科特和潘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组织特征变量锁定为程序限制、组织目标的冲突性、组织目标的明确性,研究假设如下:
  H3.2.1组织程序限制与个体公共服务动机相关性显著。
  H3.2.2组织目标冲突性与个体公共服务动机相关性显著。
  H3.2.3组织目标明确性与个体公共服务动机相关性显著。
  (3)工作特征。本文工作特征研究主要借鉴了哈克曼和奥尔德姆(Hackman&Oldham,1976)[100]的工作设计模型。其工作特征模型包含了五大核心要素,即技能的多样性、任务的完整性、任务的重要性、自主性和反馈。这五个工作特征能够产生三种关键的心理状态:一是对工作意义的体验,二是对工作结果责任感的体验,三是对工作结果的感知,这三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积极的个人工作动机和结果。具体假设如下:
  H3.3.1技能的多样性会显著影响政府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
  H3.3.2任务整体性会显著影响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
  H3.3.3任务重要性会显著影响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
  H3.3.4工作自主性会显著影响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
  H3.3.5反馈会显著影响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
  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的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变量操作化图如下所示:
  三、样本与测量工具(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一)调查样本及抽样方法
  本研究选用的抽样方法是非概率抽样中的便利抽样方法,样本为西部5省(市)(重庆、四川、广西、新疆和贵州)6所高校MPA学员,调查方式是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调查时间从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本次调查共发放220份问卷,实际回收22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15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为93.18%。
  类似于管理学中考虑到MBA与经理群体间存在某种相似性,在研究经理人群体时,会以MBA学员作为调查样本[101]。在研究公共服务动机时,也有一些学者(如佩里、李小华等)将MPA学员作为调查样本研究公职人员公共服务动机。这种选择样本的方法主要考虑基于MPA学员大多为公职人员、样本易得且具有经济性。
  根据研究的需要将样本中的非公务员人群剔除,最终才可以将结论推广至西部公务员群体。本研究的样本筛选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筛选将研究中的公职人员与非公职人员抽选出来进行比较,考量非公职人员与公职人员之间公共服务动机是否存在差异,这也产生了第一个研究假设,即公职人员的公共服务动机高于非公职人员。第二阶段筛选将样本中的非公职人员剔除,单独研究样本中公职人员的公共服务动机,以保证研究结果能够推广至政府公职人员这一研究群体。
  具体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男女比例相对均衡,汉族人数占了近90%,年龄主要集中在22~30岁,72.2%的人为政府工作人员,党员占了绝大多数(近77%),成长地分布比较平衡,籍贯为西部的样本最多,工作单位层级集中在省、市、县三级,科级干部最多,工龄多为3年以上,月工资集中在2501~3500元,父母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居多。
  (二)测量工具(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1.公共服务动机问卷量表设计及分析
  在整合佩里和李小华问卷项目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公共服务动机初始问卷设定22个条目,在初测阶段对其进行了筛选,将重复性、代表性不足等项目删减,最终保留了19个条目,形成了最终的问卷量表(如表2所示)。研究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计分,由被测者根据自身感受判断相关问卷条目陈述的符合程度,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点不符合""不确定""有点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7种选项中作出选择,分别给予1至7分,得分越高则表示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越高。后面的个体因素量表和背景因素量表同样采用了李克特7级量表计分法。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公共服务动机问卷的KMO值为0.819,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5,差异非常显著,说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适合用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得到这样的因子共有5个,正交旋转后,各因子的因子负荷都在0.54以上,公因子方差几乎都在0.58以上,说明这5个公因子解释了变量的大部分变异,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信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整个问卷中Cronbachs的α值为0.810,介于佩里和李小华研究之间。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将提取的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政策制定的吸引力、造福社会、公共利益承诺、自我实现和同情心。各分量表中Cronbachs的α值均大于0.75,尤其以造福社会维度最高,达到了0.876,说明公共服务动机问卷信度较高。
  2.个体因素问卷量表设计及分析
  根据前面研究假设部分对个体因素变量的分析,结合前期访谈内容,形成了本研究的个体因素测量量表(表4)。该量表由两个分量表构成,即有角色知觉量表和人格特质量表,具体如下:
  (1)个体角色认知测量量表分析。本研究结合塞尔登(Selden&Brewer,1999)[102]和李小华(2010)[103]的相关研究,将角色知觉划分为管理效率维度、中立维度及主动管理维度三个子维度。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694,P值为0.000,适合用因子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3个,经正交旋转各因子负荷均在0.76以上,符合检测要求;且共同度都在0.58以上,表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表5),整个角色知觉问卷的Cronbachsα值为0.767,大于0.7,问卷信度较高。
  (2)人格特质测量量表分析。本研究的人格特质测量,引用的是麦格雷和科斯塔(McCrae&Costa,1992)[104]设计的"大五"人格问卷,仅选择与公共服务动机关联度较高的责任感(自律和尽责)和宜人性(利他)进行测试。人格问卷分析方法同上,KMO值为0.768,P值为0.000,因子分析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3个,正交旋转后各因子负荷均在0.66以上,共同度几乎都在0.5以上,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信度分析(表5)得到问卷整体的Cronbachsα值为0.792,而自律、尽责、利他三个维度的Cron- bachsα值分别为0.884、0.702、0.796,满足心理学对Cronbachs的α值標准为0.7的可靠性系数要求,说明问卷结构和内容基本满足研究的要求。
  3.背景因素问卷量表设计及分析
  本研究分析背景因素时考虑的子变量为组织文化、组织特征、工作特征。组织文化的测量,采用布鲁尔和塞尔登(Brewer&Selden,2000)[105]的观点,从员工受重视程度、对公共利益关心程度、员工受保护程度、组织团队氛围四个角度来测量组织文化。组织特征的测量采用莱特(Wright,2004)[106]的观点,从程序限制、组织目标的冲突性、组织目标的明确性三个角度来测量组织特征。工作特征的测量则采用了哈克曼和奥尔德姆(Hackman&Oldham,1976)[107]的观点,沿用他们的工作量表,形成本研究的背景因素测量量表(如表6)。
  通过数据分析,得到背景因素量表的KMO值0.804,p值为0.000,适合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得到5个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0.243%,且因子的负荷都在0.68以上,公因子方差都在0.51以上,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如表7),整个问卷Cronbachsα值为0.773,其中组织文化维度的可靠性值为0.896,程序限制维度为0.764,组织目标冲突性维度为0.790,组织目标的明确性维度为0.897,工作特征维度为0.896,均满足可靠性程度Cronbachsα值要求的大于0.7水平,说明问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程度较高。
  四、数据分析过程及结果
  (一)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描述性统计分析
  借助SPSS22.0软件,对我国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结果如表8所示:偏态系数为0.065,峰度系数为0.212,表明数据呈现正态分布;正态性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公共服务动机的正态概率图(Normal Q-Q Plot)显示观察值与期望值的数据点大致落在了同一直线上,即收集到的数据满足正态分布的假设,不需要转换数据就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二)各假设影响因子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回归分析
  为探究各假设影响因子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拟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在分析之前,要解决测量量表的同源性偏差问题。本研究采用的是harman单因素检验,即将要分析的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分析时不进行旋转,也不指定抽取几个因子,然后看结果,如果抽取出的因子数量不止一个,且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不超过40%,通常认为共同方法偏差不严重[108]。本研究的公共服务动机问卷、角色认知问卷、人格特质问卷、背景因素问卷,其因子分析提取的第一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0.043%、39.254%、31.704%、25.333%,均不超过40%,所以认为共同偏差不严重。
  在本研究的回归分析中,因变量为公共服务动机,自变量为人口统计变量、个体因素变量、背景因素变量下的各子变量,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这三大维度下各子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程度,试图建立各影响因素与公共服务动机的综合性计量模型,拟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X为解释变量(自变量),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β0为常数项,βk(k=1,2,……,k)为回归系数。
  建模采用逐步回归中的"向后筛选"方法,将所有解释变量(人口统计变量、个体因素变量、背景因素变量)放入回归模型,将预测力最弱的变量依次剔除出回归方程,即将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净解释力显著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予以排除,最后得到最佳方程模型。运用SPSS22.0数据处理软件,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依次剔除的变量是组织文化、主要成长地、部门属性、工龄、单位层级、尽责、年龄、利他、组织目标冲突性、工作特征、自律、中立、职级、父母文化程度、籍贯、政治面貌、月工资水平、组织目标明确性、民族、程序限制、性别,最终只留下了主动管理和管理效率两个变量,即人口统计变量全部被剔除,背景因素也全部被剔除,个体因素中人格特质全部被剔除,只保留了角色知觉中的主动管理和管理效率。
  整理回归分析结果(表9、表10)可知,R2为0.206,调整后的R2为0.188,该拟合的方程只能解释因变量18.8%的变化,与1的差距很大,说明方程拟合度极低。F值为11.794,符合变量进入模型的要求(F值进入要求为3.84),对应的方程显著性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该方程显著。模型系数及共线性诊断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非标准化系数B值分别为0.122、0.042,常量为3.023,t值对应的显著性值分别为0.001、0.012,小于0.05,说明这两个自变量在方程中是可信的。VIF值为1.06,介于1~5之间,即二者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残差独立性检验,D-W值为1.882,对照Durbin-Watson table,可知模型中各变量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残差之间相互独立。
  最终纳入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因素模型的自变量为管理效率和主动管理,但考虑到方程拟合度极低(调整后的R2=0.188),建立的回归方程意义不大,故不再列出具体回归方程。
  五、理论对话与研究趋向
  (一)研究结论
  研究验证指出:以Perry等学者提出的公共服务动机模型在中国西部地区公务员群体中同样适用,证明该模型具有跨文化适用性。考虑到中国国情,本研究并没有直接使用Perry等学者提出的模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以使本研究更能体现中国情境。此外,关于人口統计变量、个体因素、背景因素等影响因子的验证,使已有研究的研究成果得以丰富。
  第一,公共服务动机模型在西部地区公务员群体中同样适用。通过对模型量表的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都达到了相关数值标准,即验证了佩里提出的公共服务动机模型的适用性,但涉及跨地域、跨文化研究时,需要做相应调整。如本研究主要采用佩里的24量表,同时整合了李小华等学者的观点,在佩里的四因素模型基础上通过合并公共利益与自我牺牲维度以及新增造福社会与自我实现维度,建立公共政策吸引、公共利益承诺、同情心、造福社会、自我实现五因素模型,经过多次修正,最终形成适用于本研究的公共服务动机测量量表。
  第二,人口统计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不显著。无论被测者是否为公职人员,无论性别、年龄、成长地、单位层级、工资水平等有何差异,其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始终没有明显差异,故关于人口统计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显著影响的一系列研究假设(H1.1-H1.7)均未得到证实。
  第三,从相关分析来看,个体因素中的人格特质和角色认知两个子因素与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显著相关。自律和利他两因素与公共服务动机呈现正相关关系,利他性和自律特质越明显的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越强。主动管理角色、管理效率角色也与公共服务动机显著相关,上述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公共服务动机中规范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变化趋势。背景因素中,除了组织特征中程序限制因素会与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显著相关外,其余的诸如组织文化、组织目标、工作特征等相关性均不显著。
  第四,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只有角色知觉中的主动管理和管理效率最终进入了回归方程,且方程拟合度极差,仅有18.8%。之前显著相关的一些变量并未进入回归方程,因为相关只是单独地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它不会去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回归则放入多个自变量做回归,所得到的某一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其实代表的是控制了其他自变量(也就是减去了其他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后的回归,即它并不代表该变量单独对因变量的影响,差别在于是否控制了所关注变量外的其他变量。
  (二)理论对话
  虽然本研究得到的结论与已有研究不尽相同(如表11),但相关研究作为本研究的参照样本、比较标杆和理论对话基础,值得本研究学习借鉴,通过比较使用量表、调查地域与调查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结论、发表年份以及研究重点的理论发展趋势,可以达到共同推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学术共同体发展的目的。
  1.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对话
  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影响不显著,这与现有部分研究成果有细微区分。一般而言,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高于非政府部门(Rainey&Steinbauer,1999[109];Houston,2000[110];Buelens&Van den Broeck,2007[111];Wright&Grant,2010[112][113]),人口统计因素、收入、目标设置、社会化过程等会影响因公共服务动机(Camilleri,2007[114];Perry,1997[115];Bright,2008[116];Pandey,Wright&Moynihan,2008[117];Perry,Brudney,Coursey&Littlepage,2008[118];Vandenabeele,2011[119])。已有的研究对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服务动机是否显著相关的探讨尚无统一定论。一般而言,人口统计变量总是和地域文化相关,根据不同地区、国家、群体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肯定不能完全吻合。在这一维度上呈现出的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从侧面反映出公共服务动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差异性。本文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公共服务动机的区域发展特性,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部分公职人员在论及公共动机的目的时,更多强调公务员职务的经济属性,较少关注服务属性与个人荣誉感,且人口统计变量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人们对公共服务动机这一专业术语的知晓度不够,自然也谈不上影响。
  2.个体因素与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对话
  本研究结论为个体因素中的人格特质和角色知觉因素与西部地区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显著相关,这与相关学者研究结论一致。结论验证了动机的引发有内在因素的作用,作为内因的个体因素(即内在稳定的个人特质和基于社会化的角色认知)对PSM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与佩里等学者(Perry,2000[120];Perry&Brudney et al,2008[121])所言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并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所在,社会化与公共服务动机有关。这说明,即便历史文化不同,但在公共行政领域,公职人员的成长具有一定相似性,公共管理的大趋势要求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公职人员是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要怀有服务之心,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倡导下,公职人员个体在这样氛围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角色认知。
  3.背景因素与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对话
  本研究发现,背景因素与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显著相关。这与部分学者(李锋、王浦劬,2016[122];Camilleri,2007[123];李小华,2010[124];Moynihan&Pandey,2007[125];Scott&Pandey,2005[126])研究整体上结论一致。这说明,相关学者们对于作为外因的背景因素,尤其是组织因素,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已经达成共识,即除了个体因素外,公共部门的文化、特质等都会影响到作为组织中个体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验证了Perry等人提出的"人-组织"相互匹配和吸引,即公共部門的公共性能够吸引高公共服务动机的人员进入。
  從人口统计变量来看,跨文化、跨地域、跨族群等原因,导致人口统计变量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尚无较为一致的定论,说明公共服务动机的跨文化研究具备进一步发展空间。虽然在个体因素和背景因素上一致性程度较高,但直接将个体因素、背景因素作为前因变量,探讨其与公共服务动机关系的研究很少,仍需继续探讨。因此,对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有三个反思:一是公共服务动机跨国、跨部门、跨文化设计需要持续改进,提高其实用性[127][128];二是公共服务动机基本内涵及框架仍然需要深入探讨,纷杂的研究结论促使学者们开始回看公共服务动机的本质、内涵、测量是否合理科学[129];三是基于内外因素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是公共服务动机相关价值的培养塑造[130]。
  (三)研究局限
  一是样本选择与推广的局限性。在样本选择层面,本研究选取西部地区六所高校MPA学员作为观察样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拥有MPA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因此本研究选取贵州大学作为观察样本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在样本推广层面,虽然MPA学员与公务员群体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但与直接将公务员群体作为观测样本时的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同时,本研究关注的是西部地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所得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到西部地区公务员,但研究结论尚不能推广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
  二是研究思路和设计的不足。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前期访谈等工作,调整和完善了Perry的公共服务动机模型,使研究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量表具备了一定意义上的可操作化。但是,本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探索性、验证性研究,即验证以Perry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动机模型跨文化适用性,以及已有研究结果中涉及的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因子验证,已有模型的先验认知对本研究模型的构建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62]Rainey H G.Reward preferences among 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rs: In search of the service ethic[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2,16(4).
  [2]Staats E B.Public service and the public interes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8:601-605.
  [3]Perry J L,Wise L R.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0: 367-373.
  [4][49][96][109]Rainey H G.& Steinbauer P.Galloping elephants: Developing elements of a theory of effectiv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999,9(1).
  [5][50][105]Brewer G A,Selden S C.& Facer II R L.Individual conceptions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3).
  [6][15][52]Vandenabeele W.Toward a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07,9(4).
  [7][53][67][88]Perry J L.& Hondeghem A.Building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about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11(1).
  [8][12][51][57][95]Perry J L.Hondeghem A.& Wise L R.Revisiting 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and an agenda for the futur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0,70(5).
  [9][56]Perry J L.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 foundations for a third wave of research[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4,36(1).
  [10][66][75]Perry J L.Measu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996,6(1).
  [11][71][87][120]Perry J L.Bringing society in: Toward a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0,10(2).
  [13][72]Naff K C.& Crum J.Working for America: Doe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make a difference?[J].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1999,19(4).
  [14]Alonso P,Lewis G B.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federal sector[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1,31(4).
  [16][91]Vandenabeele W.The mediating effect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n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more robust evidence of the PSM—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09,75(1).
  [17][119]Vandenabeele W.Who wants to deliver public service? Do institutional antecedents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rovide an answer?[J].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2011,31(1).
  [18][118][121]Perry J L,Brudney J L,Coursey D,et al.What drives morally committed citizens? A study of the antecedents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8,68(3).
  [19][74][92][125]Moynihan D P.& Pandey S K.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s in foste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7,67(1).
  [20][77]Kim S.Individual-level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4,15(2).
  [21][78]Kim S.Testing a revised measure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flective versus formative specification[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10,21(3).
  [22][93][114][123]Camilleri E.Antecedents affect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Personnel review, 2007,36(3).
  [23][117]Pandey S K,Wright B E.& Moynihan D P.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Testing a preliminary model[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11(1).
  [24]Brewer G A.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M].Motiva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 The call of public servic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36-156.
  [25]Wright B E,Pandey S K.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the assumption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Test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value congruence[J].Administration & Society,2008, 40(5).
  [26]Ritz A.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Swiss federal government[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09,75(1).
  [27]Ritz A,Brewer G A,Neumann O.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outlook[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6,76(3).
  [28]Christensen R K,Paarlberg L,Perry J L.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Lessons for Practi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7,77(4).
  [29]张康之.论公共管理者的价值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7(4).
  [30]葛蕾蕾,孙在丽,李乙冉.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公共服务动机文献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8,(9).
  [31][61][69]李小华,董军.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对个体绩效的影响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5(1).
  [32]朱光楠,李敏,严敏.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5(1).
  [33][84][122]李鋒,王浦劬.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与前因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34]杨晓曦.公共服务动机视角下党政干部纪律约束制度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7,(6).
  [35][44][59][85]王浦劬.当前党政干部公共服务动机状况调查——基于中部某市党政干部的实证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7).
  [36]余慧阳,祝军.共青团干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以北京市专职团干部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
  [37]寸晓刚.新一代大学生群体公共服务动机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3).
  [38]孟凡蓉,吴建南.公共服务动机视角下绩效工资公平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1).
  [39]刘伟.非盈利组织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4).
  [40]张伟,吴春梅.农业院校科技工作者的农村公共服务动因维度结构与测量[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1).
  [41]陈世香,苏建健.国外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概念诠释,变量关系与发展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17,(1).
  [42]王亚华,舒全峰.中国乡村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定量测度与影响因素[J].管理世界,2018,34(2).
  [43]朱春奎,吴辰.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1).
  [45]于君博,滕亮.名校选调生:政策创新还是人才浪费[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2).
  [46]林群雄.警务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结构和实证测量[J].学术研究,2017,(5).
  [47]邱茜.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山东省17地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6).
  [48]毛万磊,郑栋,陈玉龙.公共服务动机对基层公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4).
  [54]Rainey H G.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ublic organizations[M]. Hoboken:John Wiley & Sons, 2009.
  [55]曾军荣.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特征与测量[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58][63][81][103][124]李小华.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对中国MPA研究生公共服务动机的实证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37,77,86,115.
  [60]李小华.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及测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
  [64]Crewson P E.Public-service motivation: Building empirical evidence of incidence and effect[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997,7(4).
  [65][110]Houston D J.Public-service motivation: A multivariate test[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0,10(4).
  [68][76][115]Perry J L.Antecedents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997,7(2).
  [70]朱光楠.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投入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73]李明.公共服务动机的跨文化研究及其中国文化本位内涵[J].心理研究,2014,(3).
  [79]Kim I S,Park M J,Park M Y,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ception of importance and practice of patient safety management among hospital employees in Korea[J].Asian Nursing Research, 2013,7(1).
  [80]Kim T,Henderson A C,Eom T H.At the front line: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job significance,employeecommitment,andjobinvolvement o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15,81(4).
  [82]Liu B,Tang N,Zhu X.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China: An investigation of generalisability and instrument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8,29(8).
  [83]Liu B,Zhang X,Lv X.Compassion as the affective dimension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a Chinese context[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42(2).
  [86]Denhardt R B,DeLeon L.Great thinkers in personnel management[J].Classics of public personnel policy,1995: 21-41.
  [89][104]Costa Jr P T,McCrae R R.Four ways five factors are basic[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2,13(6).
  [90]Vandenabeele W,Scheepers S,Hondeghem A.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he UK and Germany[J].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6,21(1).
  [94]谢凌玲.公共服务动机:测量,影响因素及研究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11,(10).
  [97]Pandey S K,Rainey H G.Public managers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goal ambiguity: Analyzing alternative models[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9(2).
  [98]Park S M,Rainey H G.Work motiva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mong public manager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2,23(13).
  [99][126]Scott P G,Pandey S K.Red tape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managers in state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gencies[J].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2005,25(2).
  [100][107]Hackman J R,Oldham G R.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Test of a theory[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76,16(2).
  [101]徐云杰.社會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从立题到发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87-88.
  [102]Selden S C,Brewer G A,Brudney J L.Reconciling competing val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concept[J].Administration & Society,1999,31(2).
  [106]Wright B E.The role of work context in work motivation: A public sector application of go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4,14(1).
  [108]Li Y.A multi-level model of individual information privacy belief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4,13(1).
  [111]Buelens M,Van den Broeck H.An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work motiv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organizati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67(1).
  [112]Wright B E,Grant A M.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Designing research to address key issues of emergence and effect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0,70(5).
  [113]朱春奎,吴辰,朱光楠.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述评[J].公共行政评论,2011,4(5).
  [116]Bright L.Does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on the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of public employees?[J].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8,38(2).
  [127]Vogel D,Kroll A.The stability and change of PSM-related values across time: Testing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against panel data[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19(1).
  [128]BelléN,Ongaro E.NPM,administrative reforms an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improving the dialogue between research agenda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4,80(2).
  [129]陳重安,许成委.公共服务动机:回顾,反思与未来方向[J].公共行政学报,2016,(51).
  [130]Holt S B.The Influence of High Schools on Develop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 22(1).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高校学生国家安全观认知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2017-GX-284);重庆市教委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高校风险防控体系治理质量提升研究——以重庆为例"(17SKJ002);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大理论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重庆市领导干部法治德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18SKCS003);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度校级重点项目"西部地区多民族高校风险防控体系治理质量提升研究"(2016XZZD-12)。
  作者单位:郭青青,中共贵州省紫云县委党校;贵州紫云550800;Email:1223183492@qq.com。郭春甫,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1120;Email:guochunfu@163.com。
网站目录投稿: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