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种》是一部由茂文·勒鲁瓦执导,南茜·凯利 / 帕特里夏·麦科马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坏种》观后感(一):请去看《甜美爱丽丝》 本来以为她穿着雨衣要去杀了她在医院的母亲,然后继续邪恶地和不知情地父亲生活下去,这样电影就相当重口令人汗毛竖起反思了。结果是去捞金牌,还被雷劈死了!那个雷不但劈死了小混蛋,我也当下被雷的外焦里嫩,结局修改的败笔啊。 电影《甜美爱丽丝》有点唯美诡异气息,也是讲一个儿童谋杀,但是连观众也一起骗了,最后被爱丽丝嘴角邪恶的微笑给吓到了。导演明显略胜一筹。 《坏种》观后感(二):这样的结尾才disc 据说原来的结尾是: 母亲发现真相后将女儿灌入大量安眠药,然后自己饮弹。阴错阳差,母亲死去,女儿被救活了。个人感觉这个结尾远比现在"多行不义必自闭"的结尾精彩很多,充分表达了暗黑、死亡、狰狞的气息,足够DISC~ 估计50年代的好莱坞影片审核制度还很严格,这样的暗黑结尾也不能够被当时心存善念的广大观众所接受,所以导演特意修改了一个善恶自有报的中国式结局。 《坏种》观后感(三):抛开轮调,看人演坏 抛开血统论,什么"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都是我们玩剩下的,有个连环杀人的外婆就有丧心病狂的外孙女,才几岁啊,真够能瞎掰的……最后没咒念了还整出来个天谴,老天爷看不过去了打雷劈死了小女孩……唉 不过看这个小丫头不动声色的害死一个又一个人,片子还是不错,死去小男孩的母亲和园丁演的很好,我发现美国老片子里部部都有亮点…… 时代往前走,好莱坞电影水平可没怎么提高。 《坏种》观后感(四):早期好莱坞极为罕见的儿童犯罪题材影片 早期好莱坞极为罕见的儿童犯罪题材影片,甚至有恶魔附体和恶魔基因遗传这样的宗教隐喻,其邪恶程度可以比肩20年后的《驱魔人》和40年后的《沉默的羔羊》,我相信有宗教信仰的美国人看了这片更会不寒而栗,片中的8岁loli罗拉集冷血残酷伪装狡猾毫无廉耻于一体~但是毕竟是50年代的好莱坞片,为了能通过审查,结尾处理成母亲自杀未遂,而罗拉被闪电劈段木桥落水而死,而且制片为了保险起见最后的字幕处理成话剧演员出台谢幕的形式,之后的最后一段甚至是母亲打女儿屁股嬉闹的温馨场景,制片告诉观众刚才看的不是电影而是"舞台剧" 《坏种》观后感(五):早期恋童癖电影的邪典之作 本篇透露着一股Screaming patriarchy. 坏的阴险的霸道不可理喻的都是女人,而且正派的女人永远是脆弱的懦弱的看到男的就六神无主身体发软,女儿一定要冲到父亲怀里卿卿我我搂搂抱抱摸来摸去,对父亲崇拜爱慕赞不绝口,男的都纯洁无暇道貌岸然对幼女还口头性骚扰,强大快乐的女人必须内在是psychopath控制狂心理变态。本来是想看黑暗萝莉的,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好莱坞早期的儿童片大多数是服务男性恋童癖的,包括秀兰邓波儿的许多作品,这部片子女主和父亲之间那种明显不正常的腻歪关系,Rhoda和成年男性坏人调情的那种女巫式刻画,看的简直让人汗毛直竖。 《坏种》观后感(六):劈死小坏蛋,看的真过瘾,心疼两个妈妈和帅气的上校爸爸 昨晚看翻版,今晚看了老板的坏种,老版比翻版更好看,内容多很多,翻版直接删除了妈妈的戏份还有减少男孩的母亲戏份,略可惜啊,老版两个妈妈演技非常好,很心疼两个母亲,我讨厌这个小坏蛋,毁了两个家庭,原来是遗传亲生外婆的基因,我喜欢这个天打雷劈的结局,比翻拍结局好多了,虽然翻拍结局很还原原著,但是不喜欢,还是让小坏蛋死了比较好,原来心理师不是小坏蛋的,只是碰巧是同一个演员演的,老版真的经典,翻版我给满分,但是老板如果有一百分我绝对要给一百分,可惜老版没有进豆瓣排行榜,太可惜太可惜了。也心疼上校父亲,辛苦一辈子,结果老婆孩子都死了,还不知道真相,父亲很帅啊。 这电影所有演员演技都很棒,长工明显演技比翻版那个保姆演得好。 电影彩蛋很有趣,妈妈打小坏蛋屁股,哈哈哈,棒棒哒 《坏种》观后感(七):好表演不一定就有"好戏" 这电影"演"得很好,每个角色都卯足了劲给大家"演"这出戏,但就像一座漂亮积木搭建的城堡,看过就好推倒了。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其天真可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冷酷残忍的心,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不择手段地杀害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她是一个"坏种"。 电影似乎是在探讨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比方说连环杀人)到底是后天影响的还是先天遗传的,讲述的显然是一个后者的例子,但事实上无非是一个猎奇的故事罢了。在我看来这个骨子里流淌着罪恶血液的早熟"谋杀犯"更像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缺的只是片尾调侃似的多"打两下",结果则荒谬地遭了"天谴"…像是茶余饭后的余兴,只要故事好听吸引人,不需要考虑它到底讲了些什么,只可惜讲得有点让人不耐烦。 去掉那荒谬的结局的确会让影片看起来更好些,但并不能增加它的张力,故事几乎没有悬念,永远走在观众后面。死去男孩的母亲来了表演,演完下场,演得很过瘾,一场场戏就这样带劲的演,单独拿出来做小品会很精彩。 《坏种》观后感(八):坏种,有种乎 ad Seed (《坏种》),美国导演默夫云·莱罗于1956年执导的黑白故事片,昨天才有幸观赏。紧凑而扣人心弦地推进故事情节,悬念似是而非,表演丝丝入扣不温不火。编剧、导演、演员,堪称经典。儿童连环杀手,目的很简单:谁阻挡我得到我想要的,就弄死谁。说喜欢她并且要在死后送给她礼物的老太太,她就不用等她们那么慢慢地死去了,马上就得死。影片认同一种心理研究结果,有些儿童是生而失明的(Born blind),对是非道德失明,生而残酷无情,跟他们成长的环境没什么关系。 如果没有那个令我啼笑皆非的画蛇添足的中国式结尾,这部片子几乎是完美的。 想起成龙演的那部《环游地球八十天》,他们一路来到土耳其,有人来召唤他们:"土耳其王子招你们进宫问话。",仆人说"不不,我们没空",来人大惊:"什么!这可是土耳其王子召见!",仆人漫不经心地一摆手,说:"哦,那他最好习惯得不到他想要的。" 《坏种》观后感(九):精神分析之光 OTE: 这不是一篇影评 只是个人的观影笔记 1. 水域意象 大三意象对话还是精神分析实验课(电影鉴赏课=_=)上 朱老师强调一部电影开头的重要性 据他所说 电影的开头暗示了全片的基调 主题 主体意象和隐喻 虽然我认为这个歪理并不适用所有的电影 但是这个理论对于惊悚悬疑心理类型片(horror-thriller and mystery film) 确实颇为适用 Bad Seed的开头是阴云密布的栈桥和阴森月光照亮的水域 水是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意象 早期催眠术大师Mesmer在为他的患者进行治疗时 就以水为凭借 水与潜意识的连通也是后世约定俗成的一种"认识" 更进一步(oversee)的说法是 水域象征母体 液体象征羊水 所以在开头拍摄水域的电影 或许多半将女性作为主体进行叙事 而对于Bad Seed这样一部讨论儿童犯罪的电影 水域又隐喻bottom-up的伦理观念 儿童本应天正无邪 如水般纯净 但是Bad Seed中的Rhoda显然并非如此 因为成为影片中的最大冲突与悬疑叙事的主体 《坏种》观后感(十):一点关于Rhoda的儿童精神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Rhoda对父亲的依恋在家庭关系中格外明显。Rhoda对父亲的亲近态度,在父亲离别前问父亲"会不会给妈妈写信?"显然很奇怪,一种潜意识中对母亲嫉妒的探问。再得到"会单独给你写一页的信"回复后喜悦,以及之后对父亲的赞美"you are so big and strong",可以看出对父亲潜意识中强烈的依恋关系。 儿童对母亲的嫉妒并非偶然,母亲的性魅力及因此获得的父亲喜爱产生的"权威"令其嫉妒,往往隐含着急于取代母亲,获得父亲认可之意。因而电影中,Rhoda对母亲的态度则十分微妙。一方面,她亲近母亲,渴望成为母亲这样有魅力漂亮迷人的女性,因而电影画面中Rhoda反复摩挲着母亲的脸说她是世界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人这一幕,柔情中带着诡异。Rhoda手的位置徘徊在母亲的脸,脖颈,做出割头的手势,夸赞是真心的,但带着嫉恨。另一方面,她对母亲的顺从并非源自于好感(与对父亲的顺从不同)。她称呼父亲"Daddy",对母亲"yes,mother"相对拘谨正式的称呼是源自对母亲魅力压制的敬畏。 Rhoda渴望成为被父亲这样的男性认可的女人。Rhoda拥有完美的礼节,天使般的笑容,在野餐这样的情况下也要穿着漂亮的礼服裙和钉了后的小皮鞋(产生高跟鞋的咔哒响声),不喜欢被人触碰,种种淑女品质体现,无时不刻在模仿一个女人,还是一个(为父亲)保有贞操的,具有性吸引力的女人。根据母亲的描述,她注重清洁到令母亲震惊到程度。弗洛伊德的理论告诉我们,肛欲期发展不当造成的过度清洁,乃至偏执的人格特质(在Rhoda身上体现为对喜欢的事物的偏执)对奖牌的偏执本质上还是对父亲认可的需求,比母亲更注重清洁也是同样的道理。对鹦鹉,雪花球等物质的偏执实际上是对家庭关系中占有不得的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