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目前所藏的文物共计41.5万件,其中一级品有718件。藏品的时代,从旧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其来源包括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藏品229161件,这其中一部分是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和民族组发掘、采集;另一部分是前古物陈列所移交的清代热河、奉天两行宫宫廷文物,多为瓷器、各种摆设工艺品;少数为收购、接收的专藏以及由22个国家赠送和有关单位拨交的外国文物等。其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年收藏,以江苏地区考古发掘品为大宗。这里对南京博物院建国后所征集和捐赠的重要文物略作介绍。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甲骨文、金石拓片,在全国博物院中是很有特色的。南博所藏的甲骨片,绝大多数来自于加拿大人明义士的旧藏,他于清朝末年来到中国传教。在传教之余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收集甲骨片,亲自赴河南省安阳县,在这里多方寻觅收获颇丰。在甲骨片的真伪鉴定和甲骨文字的研究上,都成为可以和罗振玉、王国维相抗衡的大家。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中国所收集的甲骨片计有10000余片。其中一部分现由山东文物管理部门收藏,另有2399片为南博所藏。这批甲骨片,在解放前被他存放在南京的加拿大大使馆内。建国后,这批甲骨片如何处理就成为一个问题。当时,在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宪益与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曾昭烯的协调之下,这批甲骨文顺利入藏南博。 江苏地区自秦汉以来,传世的碑铭是很少的,远不如北方地区,因为少所以更加显得珍贵。南博现藏有中国楷书第一碑之称的东吴时期的《葛祚碑》、东汉时期江南第一名碑《校官碑》等碑。此外由李根源先生捐献的唐墓志也很有特色。 李根源先生是国民党元老,朱德同志的老师。中年后定居在苏州,专工隶书。由于对书法金石的兴趣,他花重金从河南洛阳地区购回百余块唐代的墓志。这些墓志在书法上和史料上的价值都很高,结集为《曲石精含藏墓志选》一书。其中最重要的一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墓志,足可以补新旧唐书的不足。这批墓志在李先生定居在北京前,全部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藏铭刻书法集》收入了其中的部分精品。这里特别提一下何泽慧女士。她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的夫人,祖籍苏州是世代的书香门第。家中藏有祖上遗留下来的大量的田黄、鸡血等上等石料刊刻的石章近百方。上世纪80年代,她在将这批文物无偿捐给了南博,其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历代的金石拓片中,有很多是收藏家们捐献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叶恭绰所捐的2000多件拓片。他在20世纪30年代,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合租苏州的网师园,与当地的文化界的交往很多。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与很多高僧大德皆有交往。所以将自己的所藏的2000多种拓片,交给苏州僧人闻达和尚来保管。抗战期间,叶恭绰带着他最重要的藏品展转于上海、香港等地,其中有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和传为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等。"毛公鼎"在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收藏,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叶恭绰在解放后成为北京画院的首任院长。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七十多岁高龄的他闭门思过不与客人来往。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中有一篇是写暮年叶恭绰的,读来让人凄测难安。他藏品中最重要的如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元代高僧溥光草书《石头和尚草厂歌手卷》,通过谢稚柳之手归于上海博物馆。他于1963年给曾昭燏院长写了一封信,谈到这方面的问题(该信原稿现存南京博物院):昭熵馆长: 前在抗战时期,我将所藏拓片约二千种寄存于苏州洞庭山包山寺,委托闻达和尚代为保管并编目。解放后,闻达已逝,该项拓片及编目既归苏州博物馆接管,后因省会迁宁。遂由,你馆接管保存。我因多次南北迁移,对于此项拓片不能自己掌管。且年岁已迈,早将积年所藏文物书画分批捐赠国家,今亦愿将此项拓片全部捐献你馆,俾得永久保存,但希望能将拓片目录即闻打所编者,给我一份。以留纪念。为此函达,祈惠复为幸。此致 敬礼 叶恭绰 1963、11、 他写此信的目的,一是明确表示愿将2000多种拓片捐给南京博物院,二是希望南博能给他本目录,这也是古人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之意。此时,他再无力收藏什么宋刊元刻,四王吴恽了。所以,信中有"且年岁已迈,早将积年所藏文物书画分批捐赠国家"之语。但是,积习总是难改的。虽然无力再藏,但对自己曾经过手的东西总还是不能忘却的,见不到东西能得到一封目录也是好的。叶恭绰在信中提到的苏州博物馆藏了他的这批东西,后归南京博物院。其实,这是不确的。1962年,时在苏州的江苏博物馆合并到南京博物院,该馆的藏品也合归南博,和苏州博物馆没有关系。 在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近现书画中,以傅抱石、陈之佛两人的作品最丰富,堪称全国之冠。傅抱石先生在1965年去世之后,江苏省人民政府就有计划要为他建纪念馆,长期陈列他的作品。可是"文革"开始后,他家中所存的书画作品有被劫的危险,遂由他的儿子傅小石、学生喻继高等人将400余件傅抱石画作,剪去轴头装在两个航空包中在各处存放,最后存在南京博物院。1979年,傅抱石的夫人罗时慧,挑选了40余件有纪念意义的或是写有家人上款的傅抱石画作自藏,将其余365幅作品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步放开,傅抱石画作的经济价值也不断攀升。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傅抱石先生的家属于2007年,毅然将家中所藏的傅抱石手稿8l件、印章71方、速写稿321件等文物,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而南博也将古代书画馆改造成傅抱石艺术馆,每年定期出版《傅抱石研究年鉴》;不定期的举办和傅抱石有关的展览活动。 陈之佛先生画作入藏南京的情况和傅抱石有些相似。在陈先生于1962年去世之后,江苏省委方面也意要为他建立一个永久性质的纪念馆。但"文革"开始,这个事情就无从谈起了。陈先生是到中年时期才开始工笔画创作的,工笔画绘制起来非常费时费工,所以其一生所创作的工笔画的数量非常少。"文革"期间他的家人将他遗留下来的100多幅作品编号登记,存放在南京博物院。"文革"结束后,家属将这批珍品献给了南博。南博为了对陈氏家属的感谢,在新大殿内辟有陈之佛艺术馆。 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的中心是在上海和苏州两地。建国后南博对上海、苏州两地书画收藏家藏品的征集,便成为征集工作的重点。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对庞莱臣藏品的征集。王季迁先生曾经说,庞莱臣是当世藏中国书画的第一人。为能争取到他的藏品,南博老一代工作者们颇费了一番心思。庞氏1949年去世后,他的夫人和孙子庞增和分得其藏画的一部分。为了能将他们手上所藏书画入藏南博,曾昭燏院长通过当时江苏省文化局领导郑山尊,向庞家说明将画捐献给国家的利害关系。之后又多次到苏州同庞夫人、庞增和、老管家见面,商谈具体问题。在捐画的前后庞家人来南京时,南博的招待都是很殷勤的。为了对庞家的义举表示感谢,特向文化厅领导陶白请示后,颁发了一笔征集经费,曾昭燏还特地到苏州为庞家开了一个表彰会,请了苏州十余位收藏大家参加,颁发了她亲笔书写的奖状。为了让更多收藏家和美术史研究者能够看到这批珍品,在得到这批画后,她立刻在南京博物院举办了《庞莱臣藏画特展》。将博物馆的书画珍品开放,为社会服务一直是各方面不断在呼吁的问题。但因为种种原因,目前要从收藏机构中查阅藏品还是很不方便的。曾昭爝的这种作法是很有前瞻性的。 除了对庞莱臣的藏品尽力争取而外。对上海其他书画收藏家手中的藏品,南博在征集上也是很用了心思的。如对吴湖帆、钱镜塘、钱君陶、颜惠宇、孙煜峰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征集到他们藏品中的很多况世佳作。以吴湖帆来说,南博从他的手中征集到南宋无款《桃花鸳鸯图》、元代盛懋《渔笛图》、明代唐寅的《吹萧仕女》《古木幽篁》、金陵八家扇面集等。这些名作上皆有他的收藏印或是题跋,对其艺术风格、真伪鉴定、流传考略都有详细的说明,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里还值得一说得是。吴湖帆的祖父吴大征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对钟鼎文和青铜器很有研究。他因藏有"恪鼎"一尊自号恪斋。该鼎后来从吴家散又被吴湖帆购回。在他身前将此鼎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成为南博所藏的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