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解什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中华民族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成熟,对于人类社会"史前史"终结意义上的共产主义革命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就此而言,我们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解读继承马克思的思想遗产,而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奠定基础。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3-0008-04 "小康"一词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蕴含着古代劳苦人民对人类发展前景的无限期望。到了近现代时期,马克思开始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主张无产阶级为人类的最终解放而奋斗。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关键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要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避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探究人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最重要的属性是社会属性,因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个体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其中提到的世界、国家和社会是"人"的内容,而"人"是世界、国家和社会的根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最终解放全人类,解脱"异化"状态,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无产阶级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者是一个逐渐统一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体要经过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最初的经济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自然经济形态,在这种条件下,社会阶级分为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而到了封建社会时期,阶级划分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人的自由产生了限制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也发生变革,从而进入了第三阶段,即以资本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商品交换的出现使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变物与物的关系,这种冰冷关系的出现使人们越发注重物质利益,忽视精神生活。第四阶段的发展出现了社会主义形态,社会主义即作为第五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进一步确立人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进而满足人多层次的需求,系统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质。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对应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三种经济形态:第一形态是指人的原始的丰富性和个人的自我牺牲,叫做人的依赖关系;第二种形态是人在对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独立;第三种形态是在生产力和个人能力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自由个性,这一阶段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战胜对物的依附关系,从而真正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境界。这一阶段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要集中在人关于自身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是指克服了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达到人的个性的真正释放和自由。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最高目标。 二、新时代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 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一脉相承,充分体现其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它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以社会的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文化解放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里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总是现实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绝不是虚幻的、抽象的和无条件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在某些时候、某些环节出现了一些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便会有人打着虚幻的、抽象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旗帜,指责和鞭笞现实的社会主义。我们只有认清这种虚幻、抽象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始终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始终把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地位。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得依靠经济上的强大,这两者之间具有发展阶段的延续性。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人的全面发展工作才能启动,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了公有制基础,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在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的主体性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党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只有抓住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才能把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在内的各个方面的新常态发展真正达到一个新的转型发展阶段。 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人的各项需求逐渐多元化,各类发展也逐渐全面,人们在个性、需求、才能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发展是不能够加以解决的,这也侧面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也有了良好的经验。经过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一关键性的阶段,解决温饱问题早已不是最主要的攻坚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精神上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新的命题,即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最高衡量标准。从长远来看,这是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和动力源泉,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虽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但只有接受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以实现自身更快更好更平稳的发展,从而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物质文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逐步提高的过程,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能只重视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而忽视物质文明的继续发展。物质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会把人的各种天赋和才能不断发挥出来,提高人的个性和丰富主体需要。人类从必然王国迈进自由王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普遍占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结果,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人类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又必将从新的历史高度要求和促进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首先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是冲破旧体制的人身依附关系,从经济关系上促进了个人的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实现了由"经济全面发展"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转型,这突出表现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在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中稳步向前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水平与生活质量在经济新常态下持续提高。 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经济社会的积极发展,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更稳健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以经济建设作为手段,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的这种发展模式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受市场经济带来的"拜物"影响,人的自身选择往往会脱离"应然",走向"实然",经济发展成效的提高带来了实际综合发展成效的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会随之大打折扣。此外,过度重视经济效益会由此带来人的单方面发展,一定阶段后会带来新的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冲破利益藩篱,进一步凸显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围绕这个新目标来实现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这也是我国提出的新常态发展的一个核心性的重要内涵。 2.精神文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本国自己的文化、制度与国情特色,这也定然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必由、必经、必胜之路。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当中,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最扎实的检验者。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只有在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大国,这给予了我们中华儿女强烈的文化自信,也为我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支撑。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国的公共文化体系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文化资源不平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对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重大挑战。其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精神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首先,要以基层为重点特别是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从而建立起文化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其次,继承和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做到正确引导,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最后,将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真正影响人民群众的实践,然后落细,落小,落实。这种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实能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帮助人民建立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为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使得精神文化自信的内涵更多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底气足了,就会激励我们去攻坚克难、克敌制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亚兵.试论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J].经济社会发展,2006,(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姜佑福.共产主义的旨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版,2018-03-29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师生交互主体性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获得感评估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问题链教学模式为例"(课题编号:BJSZ2018ZC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敬,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