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才口述实录》是一本由张圣才 口述 / 泓莹 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圣才口述实录》精选点评: ●世交长辈,谍报奇才。 ●张的一生,带有浓厚地方主义色彩的政治活动。 ●纪实性口述回忆录,讲述了基督徒张圣才传奇的一生。可以窥见近代厦门社会的活泼自由与开放。被迫卷入政治漩涡的张能在日本人中间周旋搜情而安然无恙,能在国民党牢狱里几进几出却深得戴老板信任,他江湖路子广,料事如神,在国共内斗关键时刻选择了留在大陆,却没有料到文革的颠沛流离与摧残。相较于张,许春草洞若观火,销毁了资料,将子女放养海外。历史是巨浪,每个个体只是巨浪里的一艘小船。 ●他的见证展现了信仰、历史、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 ●不卑不亢,不喜不忧,近代那个特殊年代,诞生了一批特殊的人。 ●从可读性来说 中间的1/3 最好看 尤其是关于陈仪的部分 ●一个被弃用的十三级干部,跟令狐野级别一样。 《张圣才口述实录》读后感(一):讲述谍报怪杰传奇人生 厦门日报2016-05-22 12:59 本报讯 (记者 杜晓蕾)一手拿手枪,一手拿圣经。他是谍报怪杰,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爱国者;二战期间,他截获日军秘密情报,最早预言了日本将偷袭珍珠港,被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称为"出色的谍报员";他曾是戴笠的部下,然而又是潘汉年的直接联络员,为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来自厦门,他叫张圣才。他惊涛骇浪的一生,是近现代中国有良知的思想者与爱国者的真实写照。 近日,由张圣才等口述,厦门本土女作家泓莹文字整理的《张圣才口述实录》一书出版。全书通过大量史实,再现了近代中国山河破碎、风云激荡之时,以张圣才为代表的各界人士为国家民族所做的尝试与努力;披露了华侨抗战、谍报工作等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人清晰触摸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福建、上海等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局面,体会种种力量在其间纵横交错的复杂状态,看到历史最本真的一面。 泓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生于鼓浪屿,做过知青、中学教师、文学杂志编辑。著有长篇小说《鼓浪烟云》、长篇历史散文《鼓浪屿原住民》、中短篇小说系列《热带气候》《台风》,以及《台湾女人在大陆》《千里走南洋》等。 人物背景>> 张圣才(1903-2002),厦门人,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早期著名报人和教育家。1931年在厦门参与发起组建"抗日救国会",因积极抗日被捕三次。"七七事变"后出狱,被军统吸收为对日情报人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了大量谍报工作。 1946年-1949年,他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进行营救被捕的中共和民主人士、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等工作。1949年-1952年在香港从事对台工作,后被任命为福建省博物馆副馆长。1955年,受潘汉年事件牵联入狱,1975年平反。 《张圣才口述实录》读后感(二):听他人的故事 当一件事从当事人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真实性总能够莫名其妙地被增强,即便口述的人总是忘记了当时的细节。对于过往的事迹,当事人有些事实并不愿谈起,有些故事也不愿扯远,而有些故事则喜欢美化,这似乎是人之常情,也是历史的遗憾。 《张圣才口述实录》同样是一本口述历史书籍,这本口述历史书籍包括了几部分,大抵可以划为:口述部分,作者资料补充和评论部分,张圣才的传记节选。和许多谈论一个人本身的口述史类似,从小到大的线轴延伸,一直到生命最后难以维继。张圣才的口述历史从他的小时候到成长成人,介入政治,在教徒身份与革命者身份中穿梭,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双重政党中游离。国民党的情报收集经历让他和自己的朋友们在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经历非人之事。张圣才没有说太多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于这个民族而言,或者对于这个国家而言,都算是一种遗憾,因为本身这样的非人之事已经足够遗憾,而因为内疚和伤痛然后将其放置内心,亦是如此。 对于张圣才的经历和他所说的人与事构成了书的主线,而作者为该书添加的评述和资料补充则让该书变得丰满而立体。传记,无论是自传,他传,口述史亦或其他,难免因为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个人的意愿选择导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偏颇理解。我们知道,胡适先生在他的口述史中谈论的关于他的父亲的故事以及他的学位的事情。我不是要拿出一点东西来将谁批判一番,只是编者的如此编撰,把相关的内容整合,让我们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时候能够多个角度和维度理解一件事情。这是一种极佳的阅读体验,也是一种极好的编著方式。评论一个历史人物,或许我们能够直接从他的话述中得知一二,而如果能够从多方面窥探,或许我们能够3D化我们想要的人物。张圣才或许是一个善良的基督徒,或许也是一个精明的情报人员,或许是一个爱国者,或许是一个妥协者,或许还是一个立场不够坚定的党派人员,这一切,没有好与坏,只是我们能够看到这么一个人,知道这么一个人而已。 历史从来都不会否定一个人,历史也从来不会肯定一个人,所有的对与错,只有当我们看到这个人的方方面面之后,才能够看清楚,历史没错过了精彩,历史遭遇了遗憾,而你我,不过一个听故事的人,揪着讲故事人告诉我们,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张圣才口述实录》读后感(三):厦门第一真人张圣才的传奇一生 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接触和了解张圣才先生。这本口述实录展示了一位民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传奇一生。通读本书以后,我感觉到张圣才先生是厦门第一真人,此言不虚。 张圣才先生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可贺的事情。那时基督教家庭被乡下人看不起的。因为屡遭乡里人的欺负,只好从乡下移居到厦门,由此开启了了家庭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在乡下只生活了六年,但对张圣才先生一生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反抗不公平、反抗强权的精神种子由此种下了。因为姐夫许春草和哥哥张学习的缘故,张圣才14岁的时候就成了一位中华革命党的交通员,可以说他很小的时间就介入地方的政治舞台。当然这里最值得一提是发生他六岁时候的一件事情,因他的一个撒谎惹出了一个大祸。从此他养成一生不随便说假话的习惯。这造就他正直的品格。晚年被逼写很多相关人员的材料,他都是秉笔直书,从来不做造成伤害别人的事。 张圣才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生倾向于非暴力的,渐进性的社会变革,所以他一生倾心于教育工作。他大学一毕业就办学办报,参加了"闽变",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有利的事他都是自觉自愿去做的。抗日战争期间,张圣才冒着生命危险与日本人斡旋,做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工作。他做这些事情,都是凭着自己的人品和才干。他觉得见母亲比见蒋介石更重要,很见他的性格,独立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整理者泓莹女士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出力甚多,本书的录音整理、材料统筹以及相关链接的写作都是由她来完成的。这本书的相关链接的文字写作篇幅也不小,这些关于时代背景内容的交代对于读者理解张圣才的口述材料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不纯粹是张圣才的口述材料,在他的每一段口述后面,还有不少他的同代人或亲属口述或早已成文的回忆录的一些节选。这些相关材料的补充,丰富了这本书的内容。尽量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或是过程的叙述有所差异,但这都不影响读者对口述实录的理解,反而是更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了尽量保持原汁原味,整理者除了明显的文法错误或别字,不作任何改动,这很好,历史资料这样处理最好。 《张圣才口述实录》读后感(四):坐看云起时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发生了太多的纷争、起伏与斗争,中华民族的命运在其中载沉载浮,而在民族危急的时刻,有多少人在上下求索,寻找救国图存之路,在求索的过程中,有些人坚持信仰直至胜利如一干共产党人,有些人有始无终地走向了人民对立面如汪精卫,也有人在各个党派之间游走只为了心中的公义民生如张圣才。而在那样泥沙俱下的时代里,能够认清前进道路并且坚定地走下去是件需要睿智与勇气的事情。所以张圣才先生才格外令人感佩。 张圣才先生一生拥有太多的身份: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实业家、记者、特工、"起义人员"、基督教徒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战胜的。"他最本初的身份实在是一个爱国者。 张圣才先生生于1903年,经历过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最波澜起伏的动荡岁月,清廷末世、军阀乱象、八年抗战、国家新生,不知是否国家的跌宕命运造就了其对于政治与国家的热爱,14岁张圣才就成为了中华革命党的交通员,并逐渐奠定了自己"四民主义"的思想,在他之后的岁月中,无论是参与军统的工作、从事危险的特务工作,还是积极营救共产党员,他都超越了政党与帮派的禁锢,遵从自己的原则与思想,一切为了身后的国家与人民。最为宝贵的则是他尽力保持了自我思想的独立性,不论是在顺境与逆境中,不论是身处显赫或是陷身囹圄,也不论前方是何种光鲜名利或者威胁恐吓,他都忠于自己内心的理想,并且力争成为一个善良正直之人。这也是张圣才先生超越时代与世事散发出人性光辉的闪光之处。 而在这本《张圣才口述实录》中,经由作家泓莹整理的张圣才先生口述的个人历史,我们得以贴近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一面,在书籍中不仅有圣才先生真切的讲述,也有同时代那段历史亲历者的口述材料,还有泓莹所整理的相关链接,不仅包括了革命的推进与历史的进步、国共之间复杂的关系、国民党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角力与贪腐末路、甚至也有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以期带给读者那个时代下局部地区如福建、上海乃至重庆、台湾等地各方势力的复杂斗争情况以及历史真相,让我们超越了平面而简单的视角,看到更加立体的时代群像。在那些历史大趋势之下,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们为了家国与理想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们也许无法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也许无法看到自己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他们的付出与努力也许无法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即使其他人在感觉到不公不平之时,他们也早已经一笑了之,因为毕竟坚持了自己内心的信仰与脚下的道路才是人生真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