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新闻宣传工作在思想引领、凝聚人心、树立形象以及增强企业"软实力"、传播正能量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理念、制度、机制、队伍等方面,就改善电力企业后勤单位新闻宣传工作的现实困境,谈几点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后勤;新闻;宣传 "后勤"一词源于希腊文,是"后方勤务"的简称,原来只限于军队的概念,意为"军备""军需",现在通指后方对前方的一切供应。企业后勤工作主要由职能管理和服务保障两部分组成,国家电网公司作为我国电力企业中的重要骨干,对于其后勤工作有着明确定义,即"重在资源管理和服务管理,通过集成和优化配置后勤系统人、财、物等外部资源,组织实施小型基建及非生产性设备技改和大修、非生产性房地的资产管理、物业服务、车辆服务、员工生产生活服务等业务活动,高品质服务员工生产生活,保障电网核心业务正常运营,满足平时常规和应急伴随保障需求,有力支撑企业发展战略。"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移动信息技术等的普及和应用,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区别于以往相对封闭的环境,现代社会可谓是多元、开放环境下的"信息社会"。在此背景下,作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状态和企业价值理念传播的常见"工器具",新闻宣传的重要性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在电力企业强化党建政工工作、开展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实行全面责任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作为电力企业组织的一环,后勤单位在同步开展这些工作时,虽不曾"缺位",却也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 一、电力后勤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工作性质"内向型"与宣传目的"外向性"的矛盾。现代企业讲求品牌建设和宣传,旨在对外树立形象,打响品牌;电力企业的宣传也以核心业务,如建设和运营电网、优质服务国计民生、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主方向。而从电力后勤单位的工作内涵看,侧重服务于企业主营业务和员工,多为内部事务性工作,且往往琐碎繁杂,看似都是"不起眼的平常小事",因此在开展相应的新闻宣传工作时,在报道题材的重要性和信息之于受众的需求性方面,先天不占优势;在报道角度的切入和报道价值的挖掘上难度增加;而在报道刊用的渠道上也十分狭窄,受众多为内部,很少能被外界了解,乃至外界无需了解。 (二)业务行为"社会化"与宣传内容"行业性"的矛盾。电力企业新闻宣传的内容有其行业特定性,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专业分工细化,市场行为普及,电力后勤很多工作已实行劳务外包。由此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便是电力后勤队伍构成的转变:全民员工占少数,多数是外包人员。鉴于后勤工作繁重,人手紧缺,外包人员开始兼职担负新闻宣传工作职能,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这些人员没有"电力企业员工"的身份认同感,缺乏全局性意识和认知,缺少电力专业知识储备,对电力企业目标任务不清楚,信息来源少,对兼职工作热情不高等,这些都导致了后勤新闻宣传工作成效不理想。 (三)队伍结构"老龄化"与宣传要求"创新性"的矛盾。提到企业后勤,很多人的印象多停留在"工作简单、人员老化,是搁置‘闲散人员的地方"等认识上面。实际情况虽不尽然,但也有一定代表性。尽管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发展需要,对后勤工作日益重视,上述成见在慢慢打破,但相比于核心业务,电力后勤队伍年龄偏大、学识和技能偏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思潮、新知识、新技术的冲击时,电力后勤人员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都显得相对滞后,无法跟上宣传工作的新要求,这方面既有自身原因,也有企业在人、财、物的重视、投入和培养方面的倾向所限。 二、改善电力后勤新闻宣传工作困境的措施 (一)建立和融入"一体化"理念和体系。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后勤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内涵包括"后勤管理一体化、后勤业务与核心业务一体化,后勤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一体化"。在电力企业运行体系中,后勤定位看似"在后",但要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职能有序运转,必然服务要"靠前"。无锡供电公司后勤单位便提出过一个形象的口号:"后勤不后,服务前移"。因此,电力后勤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应跳出后勤工作"只对内"的思维定势框架,从"一体化"的视野入手,即后勤保障服务已是电力核心业务运营的一环,同样可以与为国计民生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等电力企业宣传的方向和主题挂钩。找准了这个定位,即找到了对外宣傳报道的突破口。同时,电力后勤宣传人员要注重平时的"充电",加强对形势任务的认识和理解,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对上级精神和重点工作的领会和执行,在宣传报道时加以融会贯通,用以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格局。2017年,无锡供电公司与江苏省徐州市贫困村新源村结对共建扶贫,其后勤单位参与了结对村农产品的帮销工作。在此过程中,后勤宣传人员结合中央扶贫政策,了解结对村对应的市、县级政府扶贫项目;采访无锡供电公司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和后勤单位,掌握结对方案、计划和措施;深入结对村一线走访村民,采集到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撰写的纪实通讯,在《国家电网报》《亮报》等行业媒体上刊发,获得了良好反响。 (二)制度的保障和机制的灵活运用。制度不是死板的条文,其最终指向是工作的落实和执行。在制定新闻宣传工作制度时,无锡供电公司的做法是,以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通用制度为标准,下放给后勤单位制定工作实施细则的权力。而后勤单位采取科学、民主程序,通过先期调研,在制定工作细则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意见,草拟后再次征询意见加以完善,待到制度发布实施,因条文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所以执行起来更有效。此外,他们还每年根据实际,对制度内容复核,定期修订,使后勤新闻宣传工作制度的效用性得以增强,确保了制度的"生命力"。电力后勤开展新闻宣传,除了制度保障"打基础",还需有灵活的机制来"调节"和"润滑"。对于很多不是"科班出身"、兼职担任新闻宣传工作的后勤外包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多人会想到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和薪酬分配方式用以激励,无锡供电公司后勤单位对此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制定劳动定额,统计有效工时,确定了计时、计件、工效的考核模型,使个人薪酬与工作强度、工作质量挂钩。通过绩效和薪酬的杠杆作用,改变了后勤外包人员旧有的思想观念,激发了他们多做事的潜能,对兼职担负新闻宣传工作有了热情和动力。同时,通过定期评估工作能力,也促进了这部分人员主动融入电力企业全局性工作,自觉学习业务技能,逐渐成长为后勤队伍中的"笔杆子",不止出色完成了新闻宣传工作,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调动各层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工作,"人"是首要因素,电力后勤新闻宣传工作要想开展好,就必须把这支队伍建立和带动起来。这其中,涉及三类人。 一是领导重视和支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对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和意识"润物细无声"的宣贯,将宣传报道作为工作的闭环,促进员工养成工作除了"做",还要思考、提炼、总结和表达的习惯;在软、硬件上为开展新闻宣传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好培训、活动,帮助员工拓宽眼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己带头参与宣传工作等。所谓榜样的力量无穷,领导的重视、支持和身先表率,能激发整支队伍的活力。二是管理人员尽责。作为实际带领后勤新闻宣传队伍开展工作的管理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素质外,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及时端正队伍成员的认识偏差,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多走访调研,交流沟通,听取意见,有针对性地管理;利用专业知识辅导队伍成员提高宣传技能;严格执行制度,明确责任,保障参与宣传者的权益等。三是员工群策群力。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宣传队伍,是电力后勤开展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人才保障。选拔人员时可以通过自我报名、部门推荐、领导审批的征募方式,综合考虑岗位职能、专业水平、文字能力等因素。应结合实际,每年动态对人员调整,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机制,确保队伍的"战斗力"。 三、开展好电力后勤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坚持党性原则。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各类观念、思潮不断涌动、冲击,没有原则坚持,没有底线坚守,很容易迷失其中,混淆黑白是非,跟从人云亦云。电力后勤业务社会化程度高,队伍构成复杂,人员思想动态活跃,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更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导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四者",即"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引导和鞭策,自觉抵制"假、丑、恶",弘扬正风、正气。 (二)坚持采访调研。采访调研,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机关团体当然要跑,但更要深入基层,因为机关提供的材料往往只是‘流,来自生产、生活第一线的材料才是‘源。只有经常沉入生产、生活的‘海底,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新闻线索才能丰富,抓问题才可能准确、及时、深切。"日常工作中,很多电力后勤新闻宣传的成果不理想,往往不是简单的题材小、信息源少等客觀因素,而在于宣传人员没有踏实地做好案头工作,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出来的宣传报道便只能浮光掠影,缺少对事件本质、规律的思索和探讨,以及对其"背后故事"的挖掘。 (三)坚持以小见大。从事电力后勤工作,"人微"但不会"言轻","事小"也一样能"见大"。开展新闻宣传时,要树立起新闻宣传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培养出新闻的敏感度,养成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去挖掘有价值的题材,使宣传报道能走心、入脑、接地气。2017年,无锡供电公司后勤一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办公用具的改进,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宣传人员及时掌握了这一信息,并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企业"创新年"工作主题契合,采写的报道被国家电网公司网站、《江苏电力报》刊用,给系统内员工很大启发和鼓舞——无论是创新工作还是宣传报道,从小处着手,也能见"大文章"。 【参考文献】 [1]王泽京,冯向民等.国家电网公司后勤管理实务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6. [2]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