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朱海一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清华女生如


  朱海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5级系友。2009年本科毕业后赴美深造,是CMU(卡内基梅隆大学)第一位人机交互(HCI)中国博士。至今在顶级HCI会议(CHI, CSCW)发表论文26篇,期刊2篇;获最佳会议论文荣誉奖4次和期刊论文奖1次;是美国国家基金会CRII获奖者,Facebook Fellowship 2014-2015的获得者。2014年在博士论文开题前即获得明尼苏达大学教职offer,2019年拿到CMU(卡内基梅隆大学)长聘助理教授教职,将于秋季在人际交互系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stitute)开办自己的实验室。
  斯斯文文,笑容温暖……初见朱海一,我们似乎很难把"计算机"、"女博士"这样的字眼与眼前的这位"邻家女孩"联系上。不过,当进一步倾听完她的故事后,我们发现她"邻家女孩"的外表之下,藏着很多计算机人所特有的思想与才华。
  "考试的天赋"
  朱海一是苏州人,典型的南方女孩,气质柔和。不过在她的性格中,却没有一丝骄矜,相反,她开朗、正能量和积极。
  "从小到大,学习上一直比较顺利。很多人觉得高三艰苦什么的,我好像从来没有什么特别‘苦’的感觉。尤其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有‘考试的天赋’ 。这个‘考试的天赋’不只是能够比较快地学习新知识,更是从小就喜欢揣摩出题人的心理。很多时候会觉得我要是出题人,我这个地方可能会怎么样。"
  "我不喜欢临时抱佛脚,我总是喜欢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持续努力。不管是人生高潮,低谷,心情好,心情差,生活平稳,或是有波澜,我总是惯性地努力。"
  初高中时期的朱海一,也和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些数学、化学竞赛,没有特别训练,拿了一个省的奖,"没到能保送的程度"。朱海一笑着说,"倒是参加无线电测向好多年,就是一种在山里狂奔找电台的运动,对我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好的提升。"
  人们眼中的天才少女之所以卓越非凡,有时候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背后一万小时的积累是她们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2005年的高考,对于朱海一而言是特别的,那一年,她考取了江苏省的理科状元。"记得当时高考后还是电话查成绩,会有一个录音的声音告诉你分数和名次。我爸非说是‘十一名’ ,我说是‘第一名’。"—— 朱海一的笃定来源于她对学习的自信,厚积薄发是最好的诠释。
  "苏州出了个女状元",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就连去商场,导购阿姨也会认出她。
  "我现在觉得,我人生中学习和事业上发生比较好的事情,快乐总不会持续很久,反而是很快会被之后下一步应该如何前进的思虑覆盖。"
  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前进?
  ——必然是去清华。
  清华让我自由探索,野蛮生长
  一个南方女孩来到北方城市上学,很多人最初大概都会遭受一些生活上的不习惯。不过朱海一并没有这样的烦恼,反而深深爱上了这里。
  "我觉得北京的冬天太舒服了,到处有暖气,比苏州的冬天舒服多了。那是我第一个没有生冻疮的冬天。饮食也太棒了!第一学期觉得什么都挺好吃的,结果回家我爸妈都认不出我了,胖成了球。第一个寒假回家啥事没干就跑步减肥了。"
  刚入学,朱海一入读数理基科班,大二结束的时候分流,可以选择数学、物理、应用、计算机方向。起初,朱海一非常喜欢数学,觉得数学家特别有范儿,也想跟数学系里一个老师读博士。但是,大二的暑假朱海一学了一门程序语言,发现程序语言非常有趣,而且特别美,就转投入计算机的怀抱了。
  朱海一
  "我到了计算机系,发现本来大三专业课程就比较多,我当时还要补大一大二的计算机课程,还要准备出国的考试,觉得特别忙。"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朱海一也并没有特别有压力,她很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最后将课程都补了回来。
  清华给予朱海一的美好回忆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充实,还有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至于现在很多时候去学术会议,见到中国人,朱海一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亲"——询问对方交换完在哪博士,然后就是在哪本科。这让朱海一非常有亲切感,"经常能遇到我们清华上下N届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概率极高,即使不直接认识,也必定有共同朋友。"
  提起园子里的恩师,朱海一流露出由衷的感激与敬重。"本科的时候数学系的周坚老师一直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很有科学家的范儿。他当时说的做科研要有‘品味’,虽然我也不记得他干嘛要在讲数学分析的时候讨论研究的品味,还是对着一群大一的学生,但是这个思想真的比较深刻地影响到我。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在美国做老师,而不是在中国。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着美国学生能讲清楚课程本身的概念内容就不错了,很难像周老师这样给学生课程之外的影响。只能继续努力了。"
  "而且,我非常感谢计算机系的蔡莲红老师,贾珈老师,林闯老师,还有工业工程系的饶培伦老师给我机会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还为我的申请写推荐信。还有史元春老师给我人机交互的启蒙。没有这些老师的指导,我也不会走上科研学术这条路。现在我也很重视带领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希望能把咱们清华这个传统在其他地方继续下去。"
  "清华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她给了我一种自信,就是很清楚地告诉你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你已经做到了最好。这张名片会一直跟着你,影响着之后的入学,工作和人际关系。特别感恩母校,能够让我在离开父母之后的那段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从学业到人生都自由探索,野蛮生长。"朱海一感慨道。
  CMU第一位人机交互中国博士
  2009年本科毕业后,朱海一选择来到CMU(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是CMU的第一位人机交互中国博士,还在读博期间拿了一个硕士。
  刚去国外,陌生的环境让一切显得困难重重。"我觉得最主要的困难还是英文的写作。人机交互的科研中写作又特别重要。我当时的博士导师用了好多方法帮我改进。而现在我又在和我的中国来的博士学生们死磕英文写作,终于领悟当年导师的感受,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还有一个小小的困难是我的驾照路考考了七次才过,哈哈,这跟我刚开始说的考试有天赋似乎有点冲突……"
  2014年,博士论文还没有开题,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就邀请朱海一去讲座,之后就获得了助理教授的offer。2015年毕业后,朱海一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
  作为女性研究人员,朱海一取得的成绩无疑给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这些年,她获得了不少奖项,比如论文奖包括CSCW’2012, CHI’2013, CHI’2016 和CHI’2018 best paper honorable mention , Human Factor Prize 2013, Facebook PhD Fellowship, Allen Newell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此外,还有美国国家基金会的CRII,这个月又有两个她作为Principle investigator的基金投中了。"荣誉是好的,谁都会想得奖,获得学术圈同行的认可,但是这些都急不来,认真严谨地做科研,做重要的问题,该来的都会来。"
  拿到CMU教职,路都是要自己走的
  前不久,朱海一拿到了CMU长聘助理教授的邀约,她将从2019年秋季在CMU的人际交互系 (HCII)开办自己的实验室。谈到这里的时候,作为师姐的朱海一幽默地说要为自己打个广告,"欢迎咱们系里的师弟师妹们申请,来读博士,硕士,或者交换学生都欢迎。"
  当谈到现在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时,朱海一说,她把自己称为"一名人机交互研究者"。"我的长期目标是使用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来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就人工智能而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觉得这是一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的技术。但是,今天的我们正面临这样一个关键的节点:机器学习的准确率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使它越来越广泛地在人们日常使用的系统和服务中得到应用。比如:信用评分、抵押贷款批准、简历筛选、监管累犯制度等等。智能算法也可用来管理数字世界。脸书和头条等社交媒体网站依靠基于机器学习的工具和系统向用户推荐内容,识别和审查恶意帖子、虚假新闻、恐怖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广告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公众接受度低、无意识的偏见和负面的社会影响。我和我的合作者提出应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来解决人工智能技术面临的这些挑战。我近期的研究将这套以人为中心,重视价值观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新型设计方法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刑事司法、社交媒体内容审核等领域。"言语之间,处处洋溢着她对学术的思考与热爱。
  朱海一主页链接:
  https://haiyizhu.com
  做科研就像是在科学秘境中探险,"遇到的挫折太多了,文章不中,review不好,基金被拒,这都是科研生活的常态。"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个真正热爱计算机的人才被锤炼得更加具有韧性,也更加强大。像一棵小树,于大地的沃土中汲取养分,日复一日、生机勃勃地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不断生长,终于枝繁叶茂。
  "一路走来,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功经验和套路,因为路都是要自己一步步去走的,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你自己,况且时代在发展,经验总会过时。"朱海一总结道。
  清华几度春秋,计算机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他们从曾经的青葱面庞到拥有现在的成就,这其中改变的是时间、是身份,而不变的,是他们对初心的坚守、对学术的追求以及对这个园子饱含深情的热爱……
  图片:朱海一提供
  采访/成稿/排版:张超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
网站目录投稿: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