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神分析的理论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来称呼自己的学说和其心理治疗体系。英文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由"精神"和"分析"组成,但在其西文的构词中,"psycho"多含有"精神性神经病"、"精神病态"或"心理变态"的词义。法国的让内早在弗洛伊德之前使用了"psycho—analysis"以标示自己的学说,弗洛伊德用"psychoanalysis"以示区别。高觉敷先生在20年代考虑翻译弗洛伊德著作的时候,根据其治疗精神疾病的本义,以及当时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背景,使用了"精神分析"。 (一)潜意识与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心理机制的发现,是借助于其临床的实践。他与布洛伊尔合作的《癔症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开端,也是人类意识接触潜意识的一场遭遇战。实际上,在这场足以改变人类历史的艰苦探索中,布洛伊尔(J.Breuer)与弗洛伊德并肩作战,其间,还有热心观众与鼓励者与弗洛伊德保持多年友谊的弗利斯。 潜意识已经是通过催眠现象,在向人类的意识挑战。沙可与让内等杰出的精神病学家,在使用催眠术来治疗病人的时候,实际上也都在不自觉地发挥着潜意识的治疗效果。但是,面对"潜意识"的时候,弗洛伊德是自觉的,表现着其独创的性格。他不是像其老师沙可或让内那样,仅仅是使用催眠术来治疗病人(在这里,病人是被动的,是被治疗的客体),而是关注于催眠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回忆"和"宣泄"。于是,被动的被催眠的病人从被动成为主动,"潜意识"也就借助于"主动的病人",来向弗洛伊德表现其自身的存在与意义。 面对病人的弗洛伊德,敏感地感受到了潜意识传来的消息。他在其《癔症研究》的埃米夫人个案报告中,便提供了这样的想法:病人的意识中并不存在焦虑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发现了焦虑。怀有决定论情结的弗洛伊德,致力要寻找导致病人焦虑的真正的原因。或许,这也是潜意识对弗洛伊德的吸引,将其引至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 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1913)中,强调了潜意识概念的动力特性:"它不但指一般的潜伏观念,而且特别还指那些具有一定动力特质的观念;这些观念尽管强烈而活跃,但仍不能进入意识。"那么为什么强烈而活跃的观念而不能进入意识呢?在弗洛伊德看来,主要是"压抑"的作用。弗洛伊德说:"潜意识观念是被一些活力排斥到意识之外的,这些活力反对它们自己被意识所接受。"[1] 在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的描述中,我们的人类的心理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主要是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由于压抑的作用而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受压抑的强度不大,较为容易再度进入意识;意识则是我们觉察到的心理内容,也是我们心理存在的表层。弗洛伊德及其理论的解释者,往往用浮现水面的"冰山一角"来形容我们的意识,而把潜伏水下的庞大的冰山根基作为潜意识,而前意识似乎就是介于水面上下的一种"中间存在"。 后来,弗洛伊德在其《自我与本能》(1923)中,用新的术语来描述他的心理结构理论,也就是流传更为广泛的"伊底"(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划分。 "伊底"(Id):"伊底"指我们心理的最原始的状态,类似"混沌",包含着原始的本能冲动与能量。高觉敷先生从"伊于胡底"的成语中,选用了"伊底",并非单纯的"音译";而"伊于胡底"所要表达的正是最深的地方,原始的混沌状态。 "自我"(ego):"自我"是相对于"伊底"产生的概念,"伊底"是情感,"自我"就是理性;"伊底"是潜意识,"自我"就是意识。但是,"自我"也是从"伊底"那里发展或分化出来的,有了"自我",才有了"我",才有了我们意识到的"自己"。 "超我"(Superego):"超我"常被描述为社会伦理规范的代表,在父母管理不懂事的孩子的时候形成,往往是"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要改正。""你不能说没有礼貌的话"等内化了的声音。但是"超我"又是"自我"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意识功能。 将弗洛伊德理论通俗化的埃里希·珀恩(ErichBern),曾用"儿童"(Child)来形容弗洛伊德的"伊底",用"成人"(Adult)形容"自我",而用"父母"(Parent)来形容"超我",也就是其著名的P-A-C模型,以及建立在该模型之上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TransactionAnalysisTheory)。 弗洛伊德喜欢用形象的马与骑马,来形容他的潜意识和意识、伊底与自我的抽象理论。在这里,"马"是"伊底",是"潜意识",而"骑手"则是"自我",是"意识"。若就赛马而言,那么,规则与裁判,大概就是"超我"了。于是,这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就非常重要,涉及到"成功与失败",涉及到一个人心理健康或精神错乱。因为三者之间的冲突,往往是诸多心理病症的重要起因。 (摘自《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申荷永著,北京三联书店2004) —————————————————— [1]弗洛伊德:《论潜意识》(1915),见《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464—4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