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安定可养生 第三章:养生根本在于平衡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养生的最好的办法。但是也没有一味的运动的人,总是需要休息的。如何让动静最完美的结合,打造最健康的养生方法。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生命睚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昀,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我总结中医关于动和静的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心静恬淡,防病当先 与外动相比,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内静。 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心态的淡泊平静,《黄帝内经》就明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家看看,精神内守,病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对于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当然就易于长寿。 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对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生活中常见、小说里面常写的急火攻心、忧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过望的范进中举而发癫狂等,都是情绪不佳带来的恶果。 外动内静。身动心静,做到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高境界。 运动虽好,适度为要 《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唐代中医养生大家孙恩邈就体会到运动能够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所起的积极作用。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运动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运动方式有的有浓厚的中医特色,比如有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放风筝、钓鱼等;还有被动的运动,如按跷,即不是锻烁看自己运动,而是借助他人之力,使自己的肌肉关节等发生运动,眼下比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韩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属于此类。 现代人的运动更是丰富多彩,爬山、跑步、敞步、各种球类、武术、游泳、蹦迪、蹦极等,各种新鲜的国外传来的娱乐和运动融为一体的也是层出不穷,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兴趣、锻炼基础和其他条件来选择。 运动固然好,但中医历来强调运动量要适度,特别是中老年人,过度的运动或者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仅起不到保健强身的作用,还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孙思邈就曾经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过"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强调了运动要适量,选择运动方式也要适合自己,不可看别人选择什么方式就一味模仿,甚至不服老,强行去选择适合年轻人的运动方式,其结果当然有可能事与愿违。 《黄帝内经》也是这样强调的,无论是什么运动方式,过度了都不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黄帝内经》还这样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不妄作劳",就是不能劳作太过的意思,当然,广义的劳作又包括多方面,如心劳、身劳、房劳(性生活),等等。 安定可养生 "安"是会意字,有女在家,有家护女。女属阴性,主内主静,主封固闭藏。所以"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 从风水、堪舆的理论来讲,三面环山封闭,一面开口出入的地势被称为"安"。因它易守难攻,有安全保障,适合建设城市。中国城市凡是地理环境符合上述条件的,一般都以"安"字命名,比如长安、临安、安阳、淮安等。 就安身立命而言,欲求,"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就必须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人之神最贵,心为君主之官,为藏神之所。心包为臣使官,护卫心脏。人之神若得心血涵养,心包卫固,自然安生。《黄帝内经》数次提到了"五脏安定"一语,就是由于五脏属阴,主藏精气神而不泄。 如果人的感情出现剧烈的变化,就会壹接伤心扰神。很多为情所伤的人都会出现令人不安的症状,表现为莫名恐惧,没有安全感,敏感多疑,害怕黑暗、声音等,其实就是心神散乱、失落的表现。 治疗这种不安症状,轻度的应该补益心气,使用安神之药,比如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填充心血,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阿胶、鸡子黄等;重度的应该先驱心中邪气,针刺十三鬼穴,艾灸膻中,使用矿物药,比如朱砂、琥珀、龙骨等。 "定"也是会意字,有留止于家的意思。《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就是相对静止、不变不动的意思。同义词有固定、决定、稳定、镇定等等。 所谓的心神不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知所止,贪婪的欲望无限膨胀,"贪心不足蛇吞象"。司马迁说过:"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反观当下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上至贪官近乎病态地疯狂攫取以至于失身丧命,下至百姓竞争攀比,伤心劳神,皆属此列。 心神不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散乱,难以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军事作战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人在使用有限的精神的时侯,如果能专心致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话,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四处出击、面面俱到的话,则事倍功半。看看现在的学生学习时听着Mp3,嚼着口香糖,开着电视,晃着腿,摇着笔的样子,就知道他们的心神是多么的不定。 心神不定的第三种情况是迷惑,也就是面对多种选择不知所措,所谓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 心神不定太多源于心火。轻度的可以采用食疗,食用冰糖莲子、苦丁茶会有帮助。重度的就需要用苦寒泻心的黄连、胆星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坐、站桩,肾水上济,津液满口,吞咽入丹田,心火自降。 孙恩邈在《大医精诚》开篇就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起码说明医生先安定,才能让患者安定。当医生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为衣食住行发愁的时候,当医生算计医药代表给的提成的时候,当医生为股票的涨跌牵肠挂肚的时候,他怎么会静心,聚精会神为患者检查,体会病机气机的变化,耐心细致地给予治疗?当社会大环境逼得医生缺德的时候,受难的只能是患者了。 养生根本在于平衡 我国古代养生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总结出了很多养生长寿的学说和方法。《吕氏春秋》中说:"得道者生以长寿。"意思就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可延年益寿。又说:"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就是说凡是要追求养生延寿的人,都必须熟知养生的根本措施和方法,那么疾病就不会侵犯身体了。中医认为,养生就是要平衡人体阴阳,保持人体精、气、神的协调。 《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古人认为,人的生活、生存依赖干自然环境,人体随着大自然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变化,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天地的气化是人所无法取代的,四时寒热的更替和运行,任何人也不能违背。养生就是要力求做到保持经络的通畅运行、气血的从容和顺、脏腑功能的协调统一;使虚损不足者恢复止常,最后变得和正常人的体质功能一样。 要善于补养,调和阴阳,谨慎守护人体阴阳的平衡,不使其发生偏盛、偏衰,这样才能使形体充实,使生气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