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抵御经济寒冬的加减乘除


  刚刚过去的2008年,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挑战与风险历史罕见,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渐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以致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内自然灾害、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外市场急剧变化等,使保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对于自2000年进入经济景气周期以来已经习惯快速增长的中国制造业而言,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寒冬,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智慧正面临严峻考验。
  正泰集团所在的浙江省,是国内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地区。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浙江企业尤其是其中外贸主导型企业较先感受到冬天的寒意。
  从产业特性而言,经济危机对正泰所处的机械行业的影响有一定滞后期。然而,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原材料价格大幅震荡、钢铁和房地产等行业景气度急剧下行、从沿海到内地各省份的经济增速渐次放缓,以及上半年货币政策从紧、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机械行业在2008年第三、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速连续下滑,2008年1~6月份同比增长30%,7、8、9、10月份分别降至24%、23%、23%和18%;产业链上下游的现金流趋紧,部分企业因销量下降、库存增加、产能过剩、资金链断裂而停工、关厂甚至倒闭的现象时有出现。
  在宏观紧缩的大环境中,2008年正泰集团部分产业公司的业绩增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然而,在总体下滑的背景下,部分技术含量高、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产品销售却呈加速增长;在受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国际市场方面,低压电器产品的出口情况却呈抗跌现象。由此可见,危机中蕴含着发展的机遇。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市场由于投资增速下降,促使用户的理性程度及整个市场的规范性明显提高,由此增强了较高技术含量及高质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国外市场则受经济危机影响,迫使用户捂紧钱袋,更为主动地寻找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和供应商,而正泰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也为产品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清除了障碍。
  危机中的生机犹如同冬天里的暖流,为企业探索越冬之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正泰集团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认识,沉着应对,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坚信"彩虹总在风雨后",坚持"听中央的、看欧美的、干自己的",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温州市委市政府"创新强工"的战略要求,认真学习、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知难而进,主动变革,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作好"加、减、乘、除"的文章,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加:就是加强以现金流为核心的风险防范。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员工、供应商和代理商发展能力。强化基础管理,确保安全过冬。
  减:就是遵循"不惟名,不惟虚,只惟实"的原则,减负降耗,开源节流。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展流程优化再造,实现柔性制造,培育快速反应能力。
  乘:就是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及管理人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开展对农村内需市场产品的研发,加大对太阳能第二代薄膜电池的开发和高技术节能、环保、电子电器等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同时,密切关注对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发展态势,适时开展并购工作,为"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除:就是要淘汰、舍弃技术含量低、赢利能力弱、市场前景差的产品与业务,切除一切影响成本、效率的因素,进一步打造对比优势。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只有改变自己。
  总之,正泰集团正积极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倒逼压力,抓紧作好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文章,实现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由"传统电气制造业"向"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转型;由"本土性企业"向"世界性企业"的转型。
  分析当前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所遇到的困难,既有输入性问题,也有内生性因素。而内生性因素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实就是多年来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问题。要实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直面当前民营企业经营机制中所存在的诸多难题,改变以往"顺势而为"的想法,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
  针对民营企业的实际,着眼于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认为成功越冬的关键是要坚定发展信心,创新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发展观念,改进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坚定发展信心,提升发展能力。
  当前这场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来说,既是困难,也是机遇,而机遇大于困难。只要坚定信心,善抓机遇,方向正确,决策对路,就一定会走出困境,迎来新一轮的大踏步发展。
  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为"三低一少",即:低科技含量、低端市场、低附加值,自主创新品牌少。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努力推进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生产向科技密集型生产的转变,由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实现由卖产品到卖技术、卖服务、卖品牌直至卖标准的提升。
  同时,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真正由"本土性"企业成长为"国际化"的公司。当前,受经济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出现了"沃尔玛现象",说明我们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产品在国际市场大有可为。
  二是转变发展观念,切实重视对市场环境的研究。
  经济发展,观念先行,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反之也是造成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的主要因素。在经济景气度高涨、市场形势一片看好的时期,企业往往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甚至相信市场的高速增长会永远持续;而当十余年来的"一帆风顺"逆转,刮起"逆向风"时,企业开始不适应,诸多问题顿时显露甚至爆发,这都是因为企业没有在景气期"炼好内功、强身健体",也反映了企业对经济周期的客观性认识不够,存在过度的投机心理。
  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的主导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尤其是在行业市场出现重大变化及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有关部门出台的导向性产业政策,对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企业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与思维,研究行业与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动摒除因市场过度繁华而带来的错觉,探究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克服浮躁心理,致力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危机中,最先出现问题的大多是盲目追求扩张的企业。这类企业所共有的行为特征是,在经济景气期过度追求高速增长,或者利用高财务杠杆"跑马圈地",脱离实际产能需求,热衷于扩大地盘;或者紧随热门行业或市场热点而动,最终陷于多元化的泥沼,导致资金链危机。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成长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急功近利并不可取。因此,要求企业加强对自身业务的研究,在发展中学会使用四面镜子,放大镜看同行优点,显微镜找自己缺点,望远镜展望市场趋势,反光镜聚焦到自己的产品,进而寻求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逐步建立最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是增强业务的柔性,提高企业的应变性及在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
  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可抗力,客观上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面。因此,企业在遭遇危机时的第一要务是及时调整,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纵观全球最成功的跨国企业,无不是历经数轮危机,并通过适时调整的胜出者,如上世纪80年代时的IBM、90年代时的ABB和当前的西门子,其进行业务重组时的决心之大、措施之坚决确实值得中国民营企业借鉴。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民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市场的高速增长,而在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方面尚处于幼稚期。如何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及时调整并适应市场的中速增长已经成为国内民企"求生存,图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我们民营企业家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我们认为,在加强对外部环境和自身业务认识的基础上,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增强业务的柔性,即由追求短期利润向重视企业长远规划发展,由单一的产能扩张向培养市场反应能力发展,由培养单项能力向重视产业链地位发展,致力于建立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包括产品设计、品牌、采购、物流、渠道及销售终端等;不盲目追求过快发展,而是有的放矢,重点把握,逐步建立一种灵活的、应变性强的经营模式,避免在市场动荡时因过于迟钝而陷于被动。
  2008年已经成为过去,种种的危机与不安却还在蔓延。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随着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项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逐步显现,然而,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和企业经营机制的缺陷并不会随之自动解决。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准备者,当前,企业应加强基础建设,优化经营机制,构建柔性的经营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当前的越冬之计,也是未来的发展之策。
网站目录投稿:初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