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口究竟是负担还是资源


  在当今中国,许多人把人口看作是"包袱"和"负担",而不看作是资源。例如,《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先生在《中国人口太多这是一个常识》一文中说:"人口太多,地球不堪重负;人口太多,国家不堪重负;人口太多,社会不堪重负;人口太多,家庭不堪重负;人口太多,个人找不到工作不堪重负……"那么,人口究竟是负担还是资源?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少生人口"何来"节约抚养费"?
  2009年11月6日新华网报道:"辽宁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按1970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从1970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辽宁近40年间少出生人口3000万人。从出生到16岁(按城市需要2.1万元,农村需要1.1万元)计算,少出生的这些孩子,可累计节省社会抚养费4800亿元,相当于建设48个鞍钢的总投资。"
  我认为,"少生孩子节约抚养费"并不是好事,理由如下:第一,如果少生孩子所节约的抚养费是储蓄在银行中而不用来消费,那么就减少了中国的内需,而"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第二,如果少生孩子所节约的抚养费是用作其他方面的消费(例如买轿车、养宠物、去酒楼、洗桑拿),那么少生孩子所"节约的抚养费"其实也是花费掉了,只不过不是用来抚养孩子,而是用作其他消费。如果把这些钱财用来抚养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还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抚养孩子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对家庭、民族、国家的未来的投资。
  "节约抚养费"这种说法,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对的——这个孩子长大后是个只会吃饭而不会干活的废物。如果孩子都是败家子,那么人口当然是越少越好。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从几千年前到现在,随着世界人口总量的增加,人均财富也随之增加。这就证明,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中创造的价值大于他所消耗的价值,也就是说,人的价值是正数而不是负数。
  按照"节约抚养费"这种逻辑,投资办教育是非常愚蠢的事,如果不办教育,不就可以"节约了××元的教育经费"了吗?按照"节约抚养费"这种逻辑,投资办企业也是非常愚蠢的事,如果不投资办企业,不就可以"节约了××元的投资费"了吗?然而,我们知道,投资办企业是为了获得大于投资费用的利润。同样道理,抚养孩子的费用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在正常情况下,孩子长大后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一定大于抚养这个孩子的费用,所以人类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
  人口越少,人均资源越多?
  有些人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口越多,人均资源就越少;人口越少,人均资源就越多。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刻舟求剑"的观点,它以为自然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是不断增加的。从材料资源来说,最初人类只知道用木头、石头做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开发了陶、铜、铁、铝、合金、塑料、光纤、复合材料、有机材料等等。从能源资源来说,最初人类只能拿木头做能源,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开发了水能、风能、煤、天然气、石油、太阳能、核能、氢能等等。
  有人说:"物以稀以为贵。人口越来越多,所以人越来越不值钱;人均自然资源越来越少,所以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衡量一种商品的稀缺程度,一个主要的指标是看这种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中,一种商品越稀缺,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上涨;一种商品越丰富,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下降。用"价格"这个指标来看,从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世界人口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多,那么从表面上来看,人均自然资源是越来越少了。但事实上,从总体上来看,自然资源(例如铁、铝)的价格并未越来越贵。反而有一种资源,它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价格却越来越昂贵。这种资源是什么呢?就是劳动力资源。从总体来看,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但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工资水平都是趋向于越来越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是真正"自然"的。例如,石油是一种自然资源,但石油沉睡在地下已经有几百万年了,对于人类来说,直到几百年以前,人类懂得开发石油之后,石油才成为对人类有用的自然资源。可见,只有经过人力资源的开发,石油这种自然资源才显示出它的价值。又如原子能,几十亿年前就有原子能这种自然资源了,但只是在几十年前,人类才懂得开发原子能。
  那么,资源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就某一种具体的资源来说,资源当然是有限的,例如石油。那么,当石油用完之后,是不是人们就不能开汽车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因为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其替代的资源。俗话说:"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资源永远也不会枯竭。其实最根本的、最大的资源就是人的智慧。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人口越多,人类能开发出的自然资源就越多。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数量越来越多,表面上的"人均资源"越来越少,但由于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大,所以实际拥有的人均资源反而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人口越多,失业率越高?
  有人认为,中国失业率高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口太多。事实上,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失业率并没有必然关系。例如,美国与加拿大的国土面积相近,加拿大的人口只有美国人口的十分之一,然而美国与加拿大的失业率差不多。又如,大城市人口多,小城市人口少,但大城市的失业率不一定比小城市的失业率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可是很多人都跑到这两个地方找工作。
  有人说:"人口多了,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很多人来竞争,所以找工作就困难。"其实,人口多了,一个工作岗位固然有很多人来竞争;但另一方面,人口多了,就会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人总是要消费的,消费就创造需求,需求就拉动经济,经济发展就创造就业机会。所以,人口越多,消费就越多,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越多。
  为什么会出现失业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一个社会总是要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同时又有一部分工作找不到人,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这是结构性失业。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不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由于存在失业,很自然地形成一个信号,这个信号传递到劳动力供求市场。在企业的需求方面,有一些企业需要一些员工,这个信息传递到市场上,市场又传递到人力资源培训上,人们根据这个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以培养这方面的劳动
  力。所以,失业总是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是如何把失业率控制在一个与经济匹配的水平上。
  有人认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继续发展,劳动力缺乏,失业率就会大大降低了。然而,老龄化社会一方面是劳动力缺乏,另一方面是失业率上升。例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10年之间老龄化从13%上升到17%。日本在1990年的失业率为2.1%,2001年失业率上升到5.6%。这是因为,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老龄化,由于高龄劳动力流动性差、重新培训的费用高、接受新技术速度慢,很难适应产业调整的要求。这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使社会失业率上升。
  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或过剩人口的时候,不是人口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出了问题,要改革的是社会制度而不是要减少人口。例如,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口只有1.2亿,那时失业率高达25%。如果你认为失业是由于人口太多,那么你是不是认为那时美国也应该减少人口呢?然而,美国人口在2006年10月突破3亿时,失业率只有4.5%。如果社会制度出了问题,即使是像阿根廷这样每平方公里只有13个人的国家,失业率也一度高达25%。
  中国是资源不足,还是内需不足?
  我们来看看两种不同类型的新闻:其一,计划生育宣传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了4亿人口,节省了XX亿元的抚养费。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让这4亿孩子出生了,不知要消耗中国的多少资源!其二,经济学家说:内需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近期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令中国的"内需不足"症越发凸现,当下国家的解决方案是加大政府投资。从大的时间跨度看,这恰恰是久治不愈的"内需不足"症发作的必然。
  对比上面这两类新闻,我想问:孩子消耗资源,不就是拉动内需吗?我们知道,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富裕,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比为2.57:1;到2007年,这一比例变为3.33:1。城乡差距非但没有减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由此可见,城市的消费能力一直大于农村,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却是城市比农村更严格,这就导致城市的出生率低于农村的出生率。消费能力较高的城市居民反而受到生育政策的最严格限制,难道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更有消费能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城市和农村都实行平等的二胎化政策,显然比现行生育政策更有利于促进内需。
  当然,要促进内需,除了要放宽生育政策之外,还必须缩小贫富差别、提高下层民众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幅每年都在20%以上,2007年甚至达到32.4%,而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3%下降到T2006年的11%。因此,需要提高量低工资标准,减免税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避免对大多数群体征收个人所得税:另外还要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居民老有所养,消除后顾之忧,这样才有信心去消费。
网站目录投稿:听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