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处于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在资源获取和分享上都更加便利,然而却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造成了冲击。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当今新媒体盛行的社会背景之下,寻求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新方式,以便能够将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重点在于在对党校青年学生的教育,致力于提高党校青年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修养,促进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汉语言文化学;传承与发扬
  一、前言
  当今社会,各种文化潮流的发展正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形,面对信息爆炸之下各种文化和舆论的冲击,很难分辨出其中的主流,容易造成混乱,从而误入歧途。党校学生在各方面素质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优质人才,将会成为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因此,对于他们的素质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的。当务之急就是客观分析新媒体给我国汉语言文学传播带来的影响,学会利用其便利,以新的方式开拓党校学生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新局面,制定客观、严谨的可行性措施,全面落实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教育。
  二、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网络新兴语言对传统汉语言文学造成的冲击
  新媒体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更加先进的表现方式,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看作是人们日常生活所能够利用到的工具。从社会现状来看,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然而在便利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这种新的文化潮流不仅能够打破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发展也是一种冲击,尤其容易被年轻的学生们所接受。但与之相对的,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之下,所传播的文化观念不仅多种多样,也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因此党校的教职工人员应当提高警惕,在日常教学中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1]。
  其中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一些网络新兴词语的出现,这些有趣的小短语充斥于当代青年所接触的电视剧、综艺等日常文化中,因其趣味性而受到他们的青睐,并且传播广泛,尤其是在依托于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时,传播速度非常快。从整体来看,这一现象也体现了年青一代人们的个性文化,是当今时代下的独特文化产物,但这些词语大多涉及广泛,多半不以其本身的含義来判定,存在着歧义,也就很容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造成影响,使得他们模糊了对于是非的界限,体现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
  与此同时,必须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须知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出现虽然冲击了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但也未尝不是传统文化打开新局面、寻求新突破的一大机遇。更应当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对于新媒体的出现,不应完全拒之门外,而是将其利用起来,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用。
  (二)新媒体传播环境对汉字书写与传承造成的冲击
  新媒体的兴盛对于传统媒体造成的影响已然形成并正在日渐增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必然也会受到波及,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在于手工书写的存在还有没有必要,许多人认为既然电子打字能够提供的便利性和工作效率都十分优越,那么完全没有必要保留汉字书写的习惯,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只要能够进行网络连接,就可以很好的满足日常办公和学习的交流需要。这使得传承已久的汉语言文化一度出现没落现象,甚至党校中的很多年轻学生已经无法完全辨认出所有的汉字,这也正是人们过度依赖科技体现出的弊端性。
  当微博、知乎、INS等使用者众多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始慢慢普及,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在现代已经近乎绝迹。不论是新闻资讯还是时事趣闻,人们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活得最新资讯,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又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于是汉语言文学逐渐没落,汉字之美不被重视,人们在也不会为了一个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而由衷赞美,而更加偏向于这种快餐式文化。新媒体技术创造之初,本意是为了服务于人们的省或,但纵观其发展已经隐隐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诚然,先进技术与手写相比,大大提高了人们日常所需工作效率,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汉字的独特魅力与美感,是从冷冰冰的机器中体会不到的,不应当被放弃,更加不能够被取代。
  三、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为发展提出的可行性措施
  (一)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规范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潮流语言
  时代必然处于不断进步中,科技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学要想得到传承与发展,补丁也需要吸收新鲜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而不能一成不变。党校青年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大多是通过学校的基础教育获得,与此同时,必然也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标准化,引导党校学生正确分辨网络新兴语言就是要教会学生用明辨是非,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兴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承所带的冲击以及其中的机遇。这种新型语言交流方式是社会进步、时代更替,多种文化形态竞相争芳的一种具态表现,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但由于其质量良莠不齐,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完全否定,分辨起来较难。同时,这些潮流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广泛,对于他们尚未完全成型的价值观来说,也是一种威胁。所以说,在党校教育中必须要致力于提升教职工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素养,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案,提出最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案。
  (二)正确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将汉语言文学发扬光大
  如何正确接收新媒体给目前的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的影响与便利,将其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和交流的平台,才是当下工作的重点任务。举例说明,电子阅读和写作引起便利性和庞大的网络哦书籍库支持,越来也在年轻人群体中普及,更有甚者甚至对电子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到目前为止,许多人会选择使用护眼且方便的kindle来进行日常阅读,至此,阅读这一陶冶身心的活动不再追求阳光正好、一杯清茶和现世安稳,而是向着随时随地、抽闲补空的方向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必然也会受到当今时代的影响,不可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一成不变,正确的做法是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利用新兴语言,善用新媒体传播和分享平台,令学生认识到:现代科技有现代科技的便利,传统汉语言文学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二者之间并不冲突,相反,正是先进媒体平台的出现,能够丰富汉语言文学表现的层次感,使得更多人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技以及信息传播和分享渠道必然会向着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便利的方向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代表着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其中,汉语言文学同时还兼具实用性,即使是在当代社会也是十分有用的。面对新媒体环境之下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党校青年学生的教育上更应该引起重视,将发达的现代科技作为可利用的工具,通过引导和教育,使得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的意义和魅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升他们的汉语言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覃晓燕. 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1):71-73.
网站目录投稿: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