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总序中的一句话,高度浓缩了孝道在我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它是一切的道德礼仪之本,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何为孝?是汉文帝为了保证母亲的健康,日复一日亲尝汤药的坚定不移;是九岁黄香为了让父母安眠,把严寒留给自己,温暖留给父母的无私奉献;是晋朝王祥不计前嫌,为了让继母病愈严冬之际卧冰求鲤的矢志不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是先辈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为我们不断诠释的精神文明,更是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反观当今社会的现状:几岁孩童只因母亲不给充值游戏装备就大打出手,暴力少年只因父母不满足奢侈需求,就与父母刀锋相见,更有甚者本该成家立业,却依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打着孝敬父母的幌子"啃老"……这些看似荒诞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这些不孝之子已全然忘记,是谁含辛茹苦地日夜操劳,是谁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是谁为了他们顶着风雨前行却无怨无悔。他们忘记了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善意,忽略了父母的无私大爱,也丢失了我们民族深处的灵魂。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身为华夏之子孙, / 却丢失了先祖之本能,这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深切的反思。 《说文解字》中这样定义"孝"——"善事父母者"。社会物质和精神高速发展的今天,"孝"也许不必卧冰求鲤,也许不必驱寒留暖,也许不必亲尝汤药等如此感天动地的大事。善待父母也许只是在工作学习之余一声温暖的问候;只是在浏览微信时多与为了你接触这些新事物的父母打开视频,看看他们眼角的皱纹;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用真心对父母说的一句"我爱你"。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父母深受感动。在不断积累中,孝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我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只有我们每个人去这样做了,孝一定会重新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者,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违背孝义的行为淡化乃至消失。 "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这十二字的传统孝道标准,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来源于最基本的力量,因为有了这种力量,从家而起的我们就会更加充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就会更加和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传承,才会使民族根源的精髓源远流长,才会使我们的文化不会缺失,才会使我们的下一代有孝可循,有孝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