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问我,人为什么活得很累,我只想回答两个字:焦虑。我很难再找到一个像"焦虑"这样的词汇,几乎可以贯穿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部。 生命从一开始,一朵含苞待放的焦虑之花就种进了一个人的心里。小时候,大多是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少社会关系,没有太多争夺,只管尽可能地去满足自我的基本需要,不太需要控制自我,也不需要去控制别人,以为一切都那么确定。 慢慢长大,个体逐渐意识到生活乃至生命都面对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兄弟兄妹之间,要怀疑或面对父母对谁爱得更多的不确定,要是父母爱自己偏少,焦虑的阴影将深深地埋藏在内心。同伴和朋友之间,要面对被排斥的危险,不被同学和同伴喜欢和欢迎是童年和青少年期焦虑的重要源泉。恋人或夫妻之间,不被对方需要和接纳是亲密关系的最大杀手,焦虑将侵蚀每一份付出与被付出。另外,更重要的是,还要面对生命有限这一绝对命题,死亡焦虑将在人的有限的时光里挥洒着长河落日的光影。 焦虑的深远,在于无限的不确定感贯穿在自我(个体内)、人际(社会性)与时间(生命的单向性)的三维空间,促使人奔波在寻找自我及人生意义的航线上,或迷茫或坚定,或懦弱或勇敢,或拒绝或接纳,或停滞或前行...... 人,为什么会焦虑呢?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大概抽取出焦虑产生的一个社会性基础,即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人际关系)对于自我需要的威胁带来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就是焦虑。 自我需要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大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如食物、睡眠、性)、安全需要(如生命安全)、归属需要(如友情和爱情)、尊重需要(如自我尊重和被人尊重)和自我实现(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一般来说,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但并不绝对),比如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往往不会去奢望美好的爱情。这个理论在网上和很多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在此不过多赘述。 除了以上五种需要以外,从另一个更为简单和直接的视角来理解自我需要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朴素。人,一方面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必须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作用在于把自我需要满足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控制是统合于马斯洛五种需要之上的,自我控制是更为抽象的人性需要。 记得大四的时候,我因为肺病做了一个小手术,但是那段时间正是考研复习的关键期,而我却不得不在老家养病。那段时间,追逐梦想和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让我濒于崩溃,我完全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极度焦虑,直到有一天我当着母亲的面摔坏了我的手机。母亲在一旁悄悄的哭泣,默默地,哭得像一个孩子。那一刻,我手足无措,我开始明白,太过于想实现梦想的我却忽视了更为根本的归属需要——家人和亲情。慢慢地,在需要的平衡过程中,我学会了控制自己。 自我控制的失败会导致严重的焦虑,因为这种失败意味着自我需要的紊乱和不协调。这一点在抑郁的人身上颇为明显。很多抑郁的人都会失眠,在漫长深夜,总想控制自己,想早一点睡去,但就是不能入睡,这种不可控性伴随着弥漫性的焦虑,长期下去,甚至会走向绝望。 上面谈到的自我控制,主要是指自我对自己的控制,那么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还可以把自己对别人的控制纳入进来,成为自我控制的延伸。自己对别人的控制,也可以称为社会控制。我们自己的生活不但受到自己的控制,也受到社会环境,尤其是他人的控制,当环境或他人对于我们自身命运的控制超过我们对于环境和他人的控制时,自我控制便失去了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导致对自我控制的失败和社会控制不足的焦虑。 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需要去重建安全感和确定感,以此来减轻焦虑。而增加自己的社会控制是减轻焦虑的最普遍的策略。当一个人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内在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去控制外界,对外面世界的控制是对自我控制失败的最大补偿。除开金钱、地位和权力外,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以达到自己的期望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很多失恋的人,在恋爱结束的时候,往往有一方会不断地去给对方打电话、发短信,在深深的焦虑中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不顾一切(包括自杀威胁)去试图重新建立联系。 我们每一个自我控制的失败,都带着恐慌,于是就想寻求一个合理的方式来掩盖,以显得自己的名正言顺,而最大的名正言顺就是,你们都受我的控制。这在古代的皇权社会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步步走向深渊,正是由于处于一个又一个的社会控制与自我控制失败的恶性循环。 当我们离开一个生活了很久的地方,再一次回去,总是充满了亲切感和轻松感,因为我们再也不需要对这个地方的人和事进行控制,一切都按照这个地方最自然的规律运行就好,空气在流动、树叶在摇曳、公交在穿行、街灯在闪烁,这些都是自己重新沐浴旧地的背景。 所以,要想获得重回旧地的感觉,重回童年的无忧,或许有两种办法。第一是,不要寄希望于自己能够控制社会环境和他人,任何环境和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和义务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不要扭曲世界的轨迹和别人的生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轻松;第二是,平衡自己的需要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控制,在放任和压抑之间找到自我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参考文献:Fiske, S. T., Morling, B., & Stevens, L. E. (1996).Controlling self and others: A theory of anxiety, mental control, and socialcontrol.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2),1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