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不要让你的孩子你的下属成为那只无助的狗


  不知为什么,每当想写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东西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只孤独无望甚至绝望的狗的意象,所以,还是赶快把它写出来。
  实验一:一条绝望的狗
  1967年,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实验,这个试验过程生动地演示了一条狗自我挫败的绝望心境是如何形成的。
  塞里格曼把狗分为两个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试验情境一:
  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实验者在笼子里安装上电击装置。试验开始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四处乱窜,大声狂叫,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数次努力之后,当狗感觉到仍然无法逃脱后,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了,以至于后来无助地趴在地上,不再挣扎,默默地忍受着点电击带来的痛苦,原来洪亮的狂吠也变成了低声的痛苦呻吟声。
  试验情境二:
  随后,实验者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狗除了在刚开始很短的时间内惊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即使自己轻轻一跃即可跨过隔板,避开电击,但是,这只狗却没有进行逃离与继续挣扎的行动。
  试验情景三:
  实验者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实验情境的狗,直接放进情景二那个笼子里,却发现这些狗不费吹灰之力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没有电击的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所产生的结果和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后来有很多学者采用其它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上面相同的结果。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因为失去自我控制力而导致的拒绝努力的自我挫败思维,当他们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无论自己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就随之丧失了,最终,自我挫败思维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我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人!"、"我做什么都做不好!"等等之类的思维定势之中,他们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
  后来,为了检验能否通过学习来矫正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与同伴还把学会无助的狗放到往返箱子中,用手把这些不情愿动的狗拖过来,拖过去,越过中间的闸栏以逃避电击。结果发现,一旦狗发现它们的动作对逃避电击是有效的,这个"治疗"就百分之百的有效,而且具有永久性的效果。这个研究结果令人震撼——无助感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消除。
  这只无助的狗,那绝望的眼神,那无助的悲情,那失去希望的和未来的麻木,总是时不时地映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只狗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小时候,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发育不完整,控制不了身体的平衡感,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甚至整天磕磕碰碰;我们控制不了自己拉屎排便,经常尿床、尿裤子;我们还没有完全的感知觉能力,写字、算数总是出差错……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父母或者老师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听到屡次响在的声音"真是笨死了!"久而久之,一种印刻效应镌刻在了我们的大脑里——我是一个笨孩子!
  这只狗也可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在重复着我们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历史在轮回中复原我们的心里路程。我们嘲笑孩子的无能,羡慕邻家孩子的聪明,即使孩子进步了,也很难赢得做父母的由衷地赞美与鼓励,而当孩子出现错误或麻烦,遇到困难时,当父母的我们却在冷眼旁观,用孩子的失败来验证我们的预言:我们的孩子将一事无成!无助的孩子感到了绝望,慢慢地在麻木中度过了童年。
  这只狗也可能是我们的下属。管理者无意和有意中显现出的优越感,会让下属和员工感到自己的无能与悲哀。当下属需要必要的资源的时候,当下属需要支持的时候,当下属需要帮助的时候,管理者拒绝伸出援手,结果,失败的打击让下属尝到了挫败感。于是,他们畏首畏尾,不再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困难面前他们会轻易地得出结论——我无能为力!
  实验二:绝望的人
  奥勒冈州立大学的日裔美籍研究生广仁,在人身上做了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人在失去控制力的时候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他把被试分成三组,分别带入一个音响开得很大的房间,让他们把声音关掉。
  第一组被试,试了各种方法按控制板上的各种按钮,但没有任何方法把噪声关掉,噪声依然如故;第二组被试,只要尝试按对了控制按钮的排列组合,就可以把声音关掉;第三组是控制组,没有受噪音干扰。
  然后广仁把每组被试分别带到另一个房间去,房间里面有一个实验箱,里面会有很难听的忽忽声出来,但只要被试把手移到实验箱的一边去,噪音就会停止。
  结果那些一开始就接受了不可逃避的噪音的第一组被试,大多坐在那里忍受噪音,而不会试着把手放到实验箱的另一边去。他们学会了对噪音的无可奈何,他们连试都不试一下,即使时间、地点、情境都已经改变了。他们把对噪音的无助带到了实验情境中。
  而第二组与控制组中的所有人都很容易就会把噪音关掉了。
  人对自我能力和自我环境控制力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尝试,而把这种控制失败的感觉泛化到所有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景下。这时候,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力存在缺陷,这种缺陷是永久性的而不是暂时性的;会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内在本质因素,而不是情景因素;这种自我挫败感还会渗透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不是个别场合,给人一生的发展带来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
  每个人都想控制自己的命运。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挫折的阴影,燃起生命的希望?
  如何帮助员工走出失败的牢笼,怒放生命的力量?
  无论是对于家庭管理者,还是对于公司管理者,这应该是一个问题。
网站目录投稿: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