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同济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 401147) 【摘 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具备生产要素优势的农村发展逐渐被边缘化,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牵绊,解决农村边缘化问题迫在眉睫,城市规划作为经济社会的先驱引导纲领,在规划工作中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重拾农村的重要地位,把农村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后方动力,共同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边缘化;规划 一、前言 边缘化的定义是事物从中心和主流逐渐被移除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我们这里所谈的农村边缘化问题是指现今的规划工作重点是以城市发展为核心,农村作为城市边缘地区,其扮演的职能角色逐渐被忽略,被漠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部分农村原本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发展比较缓慢,人均生活水平较低,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而得不到外界地相应扶持,发展较为缓慢,投资回报度低,于是逐渐淡出社会关注的视野。 二、农村概述 (一)农村的定义 "农村"的基本定义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居民聚居地。农业由于受地域和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的局限,其产出效率较低。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常住人口锐减,农村居住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日渐突出,再加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加快了农村要素向城市的转移,更突出了农村的边缘化问题。 (二)农村的规划进程 城市规划工作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区分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政府主导式发展的城市規划工作,更多地把侧重点放在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也就是城市集聚区。在对社会资源的规划配置上,更是首先以满足城市生活需求为主,于是这种导向式的干预机致使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集聚在城市,这种市场主导性发展往往会导致农村的发展被置后于城市发展,更甚的是规划中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 三、农村规划发展问题 虽然城市规划中农村也会被纳入到整体区域发展中进行考量规划,但对于农村的规划强调的重点是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而考核此类工作成效最直接的衡量依据就是以农村数量的消亡,城市用地的扩充,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作为标准的。 未来城镇化发展一旦出现饱和,人口开始回流到农村,到那时是否还能确保农村依然饱有宜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呢?在边缘化问题中现今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如下: 1、无选择性的引进进驻企业,追求经济发展。 2、大力发展粗放式第二产业,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回报。 3、侧重村统一建设,破坏村庄肌理。 四、农村规划引导对策 规划工作具有先行性和指导作用,如何利用规划策略来解决这一系列农村边缘化问题,首先我们就应该摆正态度,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大后方考虑,而不是把它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 (一)坚持农田保护制度 在城市快速发展初期,农村发展的首要重点应基于保障粮食产量问题,首先就本着保护农村基本农田不动摇的原则,不可钻政策空子,一味只是在表面账本上平衡基本农田的保有量,而忽略基本农田土地的可用性,坚决不可将贫瘠、肥力薄弱、荒地等不可耕种的土地与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用地进行置换,"偷梁换柱"以此腾出用地条件更为优越,投资成本低廉的土地作为开发建设使用。坚持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初衷即: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尽量选定荒地,不适宜种植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确保农业发展根基不动摇。 (二)重视村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宏观调控区域内部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工作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城市作为复杂综合体,它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它们之间不可独立分割,也不可相互脱离,亦不可为了其一而牺牲任何一方,所以说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兼顾环境保护工作。环境效益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经济效益,只是它的贡献性在一段很长时期内才能得到证实。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更是每一位城市规划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高度认识到这一点,坚决不能将经济发展放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立面。在既有工业的农村区域,我门应该运用规划技术手段控制有污染性工业的发展,做好防护工作,确保人居环境的保护,预留足够的防护绿地,从建设控制措施上明确工业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标准,布局相应的处理设施;对工业污染严重的农村区域,应引导搬迁或拆迁工业企业,做好土地复垦和环境修复工作,不可将遗留的污染地闲置,这不符合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 (三)结合村庄肌理布局 一个农村,它的房屋聚集、农田散布以及水系汇流都是有依据,有来历的,我们把这种乡村自然生态、人文社会、历史文化,乃至经济产业格局分布称为村庄肌理。它是村庄在发展的长期历史岁月中积淀行程的,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对历史追溯的一种应证。随着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过度侧重现代化和统一化的建筑风貌,致使大多村落前村一面,传统乡土特色被破坏,村庄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被磨灭。城市规划工作者如何在追求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保护村庄肌理,避免统一布局掩盖地域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村庄肌理的认识,抓住村庄特色。我们应该认识到村庄肌理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为与自然和谐共融而形成的网络格局,这种乡村聚居空间保留着世袭的传统,房屋建筑具有地域特色,山水田园更是代表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轨迹,所以在规划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些聚集的小单元格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量避免不基于地域特色而盲目的大拆大建,依据村宅标准图集千篇一律的复制推广。 五、结语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它需要日新月异,需要从单一向多层次、形式主义向实践主义、千村一面向百花齐放过渡。在坚持自然人居和谐发展的基础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蓝图才会实现。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进程,也是规划工作者肩上的重责大任。 【参考文献】 [1] 刘明.农业产业化:理论依据与可持续发展分[J].生产力研究,2015,(05):38-39. [2] 官卫华,王耀南:城乡统筹视野下的农村规划实施管理创新——南京为例[J].城市规划,2013,(10):39-46. [3] 王婧媛:美丽乡村规划中村庄肌理的保护更新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议论文集.贵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56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