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做父母的事业很成功,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束手无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爱,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 不久前,一对夫妻带着上小学6年级的儿子来找我。孩子的妈妈生气地数落孩子的"劣迹":上课说话、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沓、学习成绩下降—孩子则在一旁一言不发。我让孩子给自己画张"自画像",画好后,我发现画中的他没有嘴巴,问其原因,孩子说:"在家里,我只需要耳朵,不需要嘴巴。"孩子的妈妈尴尬地承认:"在家里,我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很少听孩子说话。" 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不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因此,父母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却不知孩子更需要父母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而倾听孩子的心声,正是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应该说,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孩子在学校生活了一天,回到家中,快乐需要有人分享,困惑需要请人解答,烦恼需要找人倾诉,愤怒需要向人宣泄,这个人是谁呢?当然是孩子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只要父母认真地、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是重要的,从而增强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倾听孩子的心声,还会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越来越强,敢于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父母清楚地了解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感觉,为父母的引领和教育做了向导。 当孩子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时,父母认真倾听,表达关爱之心,能够化解孩子心中积存的不快和紧张情绪,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可以说,倾听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一个法宝。但是,要爸爸妈妈们把用嘴巴的习惯改为用耳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倾听不是听见就行了,而是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放下手里的一切活儿,不看电视,不接电话,让这段时间完全属于孩子,充满爱心地与孩子在一起。对年幼的孩子,最好有身体的接触,拥抱或搂着孩子,与孩子的目光相接,表达父母内心的爱。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用表情或简单词语如"嗯"、"后来呢"……表达你的关注和重视。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即使你认为孩子所说的事情或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轻易地批评和评价,要鼓励孩子把话说完,在以后适当的时机再与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请听听这个有关倾听的小故事: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10天不许说话。回到家里,儿子放学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会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昵。谢谢您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禁声这个特殊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意义。许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教训,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们的诉说,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需要在受伤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或者兴奋的时候,有人能和他们一起分担或分享。 实际上,亲子沟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得多、"听"得少。孩子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不得不承载父母的"语言垃圾",如此这般,孩子怎么愿意与父母沟通? 倾听孩子诉说一次,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第一步是停下来,在行动上、语言上、心理上都要停下来,把一段时间完全交给孩子;第二步是等一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并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第三步是让孩子自己来,父母尽量少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孩子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亲子教育的一个原则是"关系大于教育"。其实,家长不必说很多的教育理念,更不必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良好的关系不是过度的亲密,而是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父母与孩子建立了这种关系,就会发现你希望孩子怎么变,孩子就会怎么变。而建立这种关系,倾听是必不可少的。 我将倾听的意义和方法告诉了那位6年级男孩的父母亲,建议他们注意闭上自己的嘴巴,用好自己的耳朵,每天认真倾听孩子10分钟。一个月后,那位母亲打来电话,说儿子有了可喜的变化。 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从倾听开始吧!从现在开始,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听孩子说话,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