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辛亥革命结束后的第3年就要面临这场空前的世界大战,一时间也是手足无措。袁世凯一心称帝,维持着名不符实的"局外中立";黎元洪、段祺瑞为参战问题上演了"府院之争",以至引来张勋复辟。 中国没有出兵欧洲,但参加一战也不是打酱油。宣战以前,北洋政府即采取"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以工代兵"办法,派遣华工出国。"一战"期间,英法俄三国共招募华工30万人,让他们从事建筑、修路等体力工作。还有为数不少的华工被违约送上战场,在战火中修工事、运弹药、抬担架,沙俄甚至将华工"编为军队,作前线冲锋之用"。战争期间,有约5万华工死亡。除华工出国,中国还参与了协约国出兵西伯利亚的行动。 如大多数人所料,一战在1918年11月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中国被作为三等战胜国,受邀参加战后和会。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统一的中国,北洋政府允许王正廷代表南方护法政府,出席巴黎和会。 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当初力主参战的段祺瑞并未忘乎所以。他知道,"此次参战,宣布过迟,有名无实,不应多提要求。除收回德奥租借并取消在中国之权益法权外,拟提议撤销庚子条约驻兵一条及修订海关税则。至青岛问题,日本一再宣言交还中国,谅不至食言,且看日本有无提议,随即应付,没有确定。"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的要求,大致与此相同。 举国上下对"公理"的信服,不久就被巴黎和会所击碎。在和会上,英、美等国履行之前所做承诺,支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华利益。要不要签署和约,中国代表团颇为犹豫,因为在山东问题外,和约上还包括废除德国领事裁判权、取消德国庚子赔款、赔偿中国战争损失等有利于中国的条款。一旦中国拒签,未来就要同德国单独媾和,到那时,中国未必还能获得这么多的权益。 不过当国者与外交官的这些谋划,国内的学生们是不知道的,在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拒签了《凡尔赛和约》。 让人庆幸的是,学生们的爱国游行并没有使中国外交陷于绝境。经过艰苦谈判,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青岛主权。1924年《中德协约》、1926年《中奥通商条约》签订,北洋政府不仅获得《凡尔赛和约》中有利于中国的条件,还从德国得到约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如果加上中国战时所获的德国船只,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赔款,中国收益达2.5亿元。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是失败了,使后面的成功也被"五四运动"所遮蔽。中国通过参加一战,先是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一员,又依仗外交官们的努力,实现了小付出与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