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不同朝代的多姿多彩的婚俗习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唐朝婚礼习俗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蔚为壮观。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 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新增加的婚俗,主要有催妆、铺房、障车、下婿、坐鞍、青庐拜堂、躝新妇迹、弄新妇、拜舅姑等构成。这些婚俗的出现、变异,从不同方面印证着唐朝婚礼的历史概貌。 催妆。催妆之俗,起于北朝,盛行于唐朝,是迎亲队伍至新娘家,新郎高声朗读催妆诗,催促新娘尽快打扮停当,出来乘车去新郎家完婚。催妆以诗,大多是即事而作,女婿、宾客皆可借机一献文采。《酉阳杂俎》卷一《礼异》记载:"迎妇,夫家领百馀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登车乃止。"夫家几十甚至上百人围成一圈在大门外叫唤,直到把门催开,迎接新娘上车。 铺房。在举行婚礼前,女家派人至男家布置新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妆。《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记载:"至于奠雁曰鹅,税缨曰合髻,见烛举乐,铺母卺童,其礼太紊,杂求诸野。"铺母就是女方的铺房工作人员,而且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妇女,意在趋吉祈福。另一方面,唐朝仍然沿袭魏晋余风,讲究门第,所以铺房也意在显示女方的经济实力。 障车。障车之俗,盛于唐代,新妇车行至中途,游人拥为戏乐,邀酒食财物。 "迎亲归途(或归至男家户外)有障车之事,无非制造一个让人们表示祝愿的机会,或者邀赏而已。"唐文宗前后,曹州刺史崔暇娶妻李氏,"令兵马使国邵南勾当障车"。 "勾当障车"就是指护送婚车时处理中道障车的情况。 下婿。"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聓为戏乐",女婿回门,拜见岳父岳母时,女方家眷亲朋皆至,用木杖、竹杖打女婿为乐,直到女婿被揍的晕头转向才罢休,这大可理解为女方的示威,在古代这方面还真有点男女平等的意思,既然有闹洞房捉弄新娘子,那就得有女婿回门时挨揍的游戏。打得太过分,"至有大委顿者"。 坐鞍。《酉阳杂俎》记载,今士大夫家婚礼,"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鞍"取自谐音"平安"的"安"的口彩,新娘从摆在门口的马鞍上跨过去,或者坐一下,寓意婚后的生活平平安安。 青庐拜堂。"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於此交拜。"婚礼当天新人不能住进房子,而必须住进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帐篷,谓之"青庐"。"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在"青庐"内,夫妇对拜,然后净手,对坐于案,共结镜纽,以示美满,各剪发一缕,用丝线扎结,置于锦囊,象征为结发夫妻。不过此礼只行于首婚,再婚者不用,因此结发仪式还包含有庄严的意义。 躝新妇迹。新娘进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躝新妇迹",新娘则"先拜猪樴及灶"。男方的舅姑等亲属从便门出,然后再从正门入,为的是踩着新娘子的脚印,以沾喜气。新娘子初入婆家时,则先拜灶台,以示将来成为操持家务的好手。 弄新妇。即闹新房,这也是仪式之一,必不可少。段成式特别提到了一段故事:"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意思是某甲结婚,洞房夜好朋友乙、丙来闹,把甲塞进了柜子里,等再打开盖后,甲已经被憋死了。这就是戏谑过度而误伤了人命,新郎死于非命,戏人者亦判了重刑。 拜舅姑。新娘拜舅姑是在婚后次日,从此新妇就成为夫家的一员、公婆的儿媳了。所以这一仪式特别隆重,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娘在此仪式中自然融入新家族,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按照唐人风俗,多春夏迎娶新妇,而腊月婚嫁,则有"腊月娶妇不见姑"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