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离不开数据,无论是在初期的需求规划,还是在项目上线的效果评估,都需要数据支撑。这两天一直在做数据报表梳理,觉得以下几个点是产品在做数据工作是需要关注的几点: 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直接决定是数据的正确性和可用性。一般产品数据获取渠道有三个:数据上报、历史经验和第三方资料,数据上报又分为客户端上报和服务器上报。新产品规划阶段,我们可能更多的通过第三方数据或者竞品的经验数据来作为参考,一旦产品上线,就需要及时通过上报数据来进行进行产品思路验证和优化改进。 不同数据来源的数据差异很大,其分析结果可比性较差,建议各位产品最早的版本迭代中就加入基础数据统计,通过版本迭代来不断完善数据统计。 2、指标定义 指标定义明确是数据易读的基础,拿DAU(日活跃用户数)来说,只有明白了活跃的定义,数据才有意义。举例,某视频软件DAU1000万,猛一看很高,但是发现他们对日活的定义是启动,而该软件可以自定义开机启动,那么这个数据就值得商榷。如果把有视频观看行为定义为活跃,那么DAU立刻就变为300W,这个数据才属于有效数据,这个数据也更有意义。 3、上报机制 上报机制可以理解为数据上报的策略。比如,行为产生的日志是否支持在移动网络下上报,上报时间间隔多久,进程被杀掉之后如何上报,上报过程中丢包概率···上报机制的制定直接决定上报数据的完整性和即时性。对产品来说,一定是希望数据同步上报,但是考虑到用户手机流量、电量等因素,一般需要做出取舍。 以前我只注意到数据上报的完整性,并未考虑到即时性,今天同事举的一个例子让我茅塞顿开:十一假期,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份数据报表,分析的头头是道,并且给出了后期计划;三天以后,用户结束了长假,刚刚从3G环境切换到WIFI网络,大量新的数据上报,你发现你依赖的所有数据均发生了变化,你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数据··· 4、数据可视化 数据很重要的一项功能是通过趋势变化来反映问题,因此可视化是数据一个重要的展示形式,给你一张密密麻麻的表,如果没有图表支持,数据基本是死的,无法利用。因此在数据量统计之初,就要有效的结合起可视化图表,完成对趋势的把握。 对成规模的数据来说,必然有规律的数据曲线,或是周期上升,或是周期波动,如果某个指标的数据图表振幅巨大毫无规律,那么就要去拆分数据,剔除其中无规律的波动因素A,重新对剩余数据做可视化视图,直到呈现出规律波动。后期只需要对稳定的数据进行监控,有无异常,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