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国12月CPI同比上涨 1.8%,全年涨幅回落至1.6%。 全球金融危机肆虐10年后,世界经济终于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复苏兆头,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都出现了虽说缓慢但一直在持续增长的势头,可是并没有实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央行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 根据美联储追踪的PCE物价指数年率去年11月录得1.8%,核心PCE物价指数仅为1.5%,均低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而据高盛统计,主要发达经济体平均通胀仍比危机前的水平底0.2个百分点。在欧元区、英国、瑞典、挪威、瑞士、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全球10个发达经济体中,仅英国通胀达到了英国央行的目标水平,而这还要归功于脱欧之后剧烈贬值的英镑。 10年金融危机,各国央行都在开动印钞机,美国更是开动直升机撒钱,美国M2发行量至去年1月为12.44万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2.78倍;欧盟同期增长2.86倍;日本的M2数据至2016年1月为923.73万亿日元,较2003年4月增长了36.5%。而中国的M2,截至2016年末,总量为22.3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日本的13.28万亿美元、8.19万亿美元之和。 奇怪的是,在超级量化宽松政策下,各国央行撒了这么多钱,大量货币涌向市场,向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物价却没坐上火车,未见通胀风生水起,真有点不可思议。 按照经济学原理,广义货币M2过量发行是造成通胀的直接动力,市场上钱多了,钱不值钱,物价指数随之上扬,通胀接踵而至。 但眼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大,整个经济增长不温不火,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运行阶段。 这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渐趋回暖,全球商品供给呈增加之势,特别是中国市场供给侧改革,给全球增加了商品的有效供给,对冲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商品需求量仍显不足,就业不充分、收入预期不高抑制着消费需求,尽管货币在增加,但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正左右着全球消费。 那么,大量增发的货币从人间蒸发,哪里去了呢?这就涉及到资产泡沫这个"幽灵"了。 在"金钱永不眠"的时代,资本凭借其敏锐的嗅觉,总是朝着短平快的赚钱方向游走,股市是资本最热情的投资圣地。近年来,美国的股票市场不断创新高,三大股指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都有不俗的表现,道指更是首次突破25000点。欧洲方面,泛欧斯托克600指数、德国DAX 30指数、法国CAC 40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都在收涨。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10年间,M2增发,大量货币流入股市。站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肩膀上,20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砥砺奋进,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按市值排名,A股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也是全球第一大新兴资本市场,还是全球成长速度最快的资本市场之一。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的统计数据,中国股市总市值达到7.32万亿美元,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二位,相当于近5个印度股市的规模。 除了大量民间资本涌向股市,国有企业将银行贷来的钱不是用在扩大生产上、技术改造上、核心产品研发上,而是悄悄地把钱挪到股市,借资产化之名以钱生钱,赚得盆满钵盈,轻松过日子。 房地产更是吸金产业,积聚着庞大的资产泡沫,中国最为甚。M2不断上涨,市场上货币总量不断增加,手里的钱多了,却缺少投资渠道,那这些钱要用到哪儿呢?思来想去,股市有风险,买房的确是相对比较稳妥的选择。所以大量的资金一窝蜂地挤进房地产,而房地产市场也必须对社会上的货币保持吸纳的效应。有权威测算表明,中国房地产总市值已达300万亿,是GDP总值的4倍。中国的房地产总市值相当于6个英国,也差不多快接近美国与日本房地产市值的总和。 由于股市和房地产充当了M2吸纳的避风港,游荡在社会零售市场的的货币风头略显不足,分担了通胀的压力,也就是说,资产泡沫对冲了货币增发刺激的通胀因素,消费市场并没有因M2增发而狂躁。 有鉴于此,资产泡沫酿成的金融风险已成为中国中长期内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脅。过去一年,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努力已将M2货币供应增速降至自199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而未来,中国2018年M2增速可能为个位数,接近今年实际增速。若M2增速低于10%,将是历史最低增速。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1月的M2同比增速为9.1%,远低于此前设定的约为12%的全年增速目标。中国央行表示,随着政府打击风险更大的银行活动,M2增速放缓可能成为"新常态"。过去10年,中国政府一直将年度M2目标设定在12%至17%之间。 在谨慎面对资产泡沫之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央行都会慎重增发M2,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拉美的委内瑞拉,还在拼命印钱,在原本滚烫的通胀上又浇上一盆烈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