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七个重大战略之一,并强调新时代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装备发展的引领者、航天产业的主导者,中国航天承担着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历史责任。面向航天强国"三步走"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构建新型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让航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航天科技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均衡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航天人的新使命。 上海航天局党委通过党委会、中心组学习会、党委调研课题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国家创新发展和集团公司"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的战略目标,进一步统一思想,围绕更具一流总体的引领力、更有国家级的话语权、更具世界级的竞争力的总体要求,到"十四五"末,力争在4个主业领域跻身国际一流行列,6个核心专业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切实把创新发展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党政同责,思想上真正触及灵魂、认识上真正有所体现、行动上真正坚决落实。一是用创新重新定义企业发展的"力量"。勇立第四次工业革命潮头,实施基础创新、产品创新、系统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优势专业达到国际一流,核心专业达到国内领先,专业能力力争国内一流"。二是用创新吹响企业转型发展的"号角"。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更加坚决地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单位面向系统、面向市场、面向领域牵引,专业所面向核心专业、面向一流产品、形成优势产业,民品单位立足"两智"产业,瞄准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机制创新,全力以赴打造国际一流的核心专业和产品,建设一流企业。三是用创新重塑企业管理的"准则"。快速适应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模式的重大转变,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创新主体责任,不断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把创新要求融入制度、融入管理、融入科研、融入文化,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创新,把创新意愿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实力。 强化战略牵引,健全创新体系 打破既有体制机制的藩篱,建成创新责任主体明确、管理规范有序、资源保障有力、创新人才辈出的创新体系,全面落实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一是推动"六个转变",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创新工作由重市场开拓向能力建设与市场开拓并重转变,创新驱动由需求牵引向技术推动与需求牵引并重转变,创新投入由国家支持为主向自主投入与国家支持并重转变,创新管理由行政指挥调度式向目标责任引领式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由分配点将式向系统设计、创先争优、竞争择优式转变,创新激励由随机性、碎片化向系统性、持续性、精准性转变。二是打造"三项能力",瞄准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着力打造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立足国际国内市场,着力打造核心专业能力,在人才队伍建设、核心技术培育、一流产品开发、试验验证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抢占技术制高点;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着力打造系统集成能力,为用户提供创新性系统解决方案,形成重大装备。三是实施"八项举措",通过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再造创新组织架构、打造核心专业学科、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转变研发投入思维、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举措,形成制度保障,破除一切不利于科技创新的藩篱,充分激发创新人才内生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优化管控模式,强化资源整合 以创新统领全局,破除一切不利于科技創新的藩篱,构筑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管理、技术、体制全方位的创新,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一是厘清界面,落实责任。明确总部"创新体系运维、重大方向管控、核心专业布局、创新绩效评估",厂所"体系构建、专业建设、市场开拓、课题实施、成果转化",两级科技委"促成功、谋发展、筑基础"的职责定位,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战略管控。二是搭建平台,提升能力。聚焦重点领域方向,全力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和市场先机,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分系统研发中心建设,确保到"十四五"末,承担2-3项体现上海航天综合优势的重大创新项目,确保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立项,国家科技奖数量再上新台阶,专利金奖实现零的突破。三是拓展外延,协作共赢。立足装备发展和市场需求,发挥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作用,通过建立地区研发中心,以联合论证、科研基金、联合研发平台、联合技术攻关等形式,打造"应用基础研究-先期技术开发-产品化-产业化"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全链路,形成"用户—上海航天—高校/科研机构"的紧耦合协同体系。 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评价机制 把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在各单位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并实行个性化考核。一是完善投入机制。落实各单位创新自主投入的主体责任,明确总部在领域性和核心专业创新投入的主体责任,把自主研发经费计作考核利润,确保"十三五"各级研发经费比"十二五"翻一番,"十四五"研发经费比"十三五"再翻一番。二是丰富创新投入模式。在大力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借助金融和市场资源,积极引入市场资本,探索以成果为导向的联合投资、风险投资等投入机制。三是积极培育重大专项工程。对"百亿级"系统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分阶段培育,在概念研究、背景规划、背景立项及关键技术攻关阶段,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提升队伍素养,培育创新文化 立足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的要求,创新人才的使用、培育、激励机制。一是优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立人才发现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强化体系论证和核心专业领军人才建设,探索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制度,优化研究师序列的聘任、考核、晋升、退出机制,分级分类建立矩阵式人才数据库,强化"大师型"、"专家型"和"市场型"人才培养,打造拥有理论深度、核心技术、拳头产品的国际一流团队,培养3-5名院士,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二是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打破厂所、部门壁垒,建立课题组与研究室的利益共同体,赋予课题组长经费使用、成员考核、薪酬奖励等自主权,解决权、责、利不对等的问题,切实发挥骨干的单兵突击作用。三是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单列技术创新奖励工资总额,实施预研课题全过程奖励,鼓励创新人才兼职兼岗,强化科技成果和荣誉奖励,强化北京研发中心的创新特区功能,建立符合创新规律和特点的分类评价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上海航天局将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经信工作党委和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把握创新发展的实质要求,落实创新发展的主体责任,紧盯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培育创新文化,为上海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航天强国、建成国际一流航天企业集团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