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杜甫七律即事读记


  杜甫七律155首读记之(122)
  ---杜甫七律《即事》读记
  原文:
  即事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笔记: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三月。时杜甫56岁,客居夔州西阁。"即事"即就眼前景眼前事抒发感情。
  首联:"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巫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0-527)在《水经注-三峡》中写道"自三峡七百里中……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里的"三峡"指广溪峡、巫峡、西陵峡。唐代,人们逐渐称广溪峡为瞿塘峡。初唐杨炯,曾有《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三首诗,《广溪峡》中曾写道"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盛唐至晚唐,李白、杜甫、刘禹锡等人的诗中,不再称呼"广溪峡",而皆直言"瞿塘峡"。如《秋兴八首-其六》(唐-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但在诗词中有时将瞿塘峡也称巫峡。本诗中的巫峡应包括夔州段三峡。
  皛皛(xiǎo):即皎皎。洁白明亮貌。《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晋-陶潜):"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同赵侍御乾湖作》(唐-张说):"秋月皛皛泛澄澜,冬景青青步纤草。"《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唐-岑参):"团团甜如蜜,皛皛凝若脂。"
  大意:巫峡很长,巫峡的暮春感觉上也很长。(说"春长"自然是主观感觉。唐以前写惜春的诗很多,叹春长的诗不多见。)风吹云行,云映日光。(点了时间、地点、天气。"长"是主观感受。)
  颔联:"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百和香:也作百合香。指多种香料和成的香,形容山野间花气的浓郁。《七夕诗》(南北朝-何逊):"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行路难》(南北朝-吴均):"中。"《沧浪峡》(唐-许浑)"漫天野花流水香"。
  大意:刚才还是行云浮日光,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群峰笼罩在苍茫雨色中。雨忽聚忽散,雨过后清新的空气中充满了各种野花香。(说这里忽晴忽雨,忽雨忽香。我觉得杜甫在夔州还完全是客居心态,比较敏感。)
  颈联:"黄莺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黄莺过水:黄莺被雨水打湿。翻:反转。即返回。
  燕子湿:典"石燕"。《湘州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即飞。"有燕子不怕风雨的意思。燕子衔泥:有两重意义:一是"衔泥"(劳作)二是"湿不妨"(不怕风雨)。《金陵怀古》(唐-许浑):"石燕拂云晴亦雨,吹浪夜还风。"
  大意: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而燕子冒雨劳作,迎风飞翔。(这好像是在说自己。杜甫下峡的打算或已经很久了,由于种种原因(即所谓风雨)未能成行。现在似又在犹豫:面对出峡的种种困难,是像黄莺呢还是做一个"迎风燕"兼"衔泥燕"呢?)
  尾联:"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图画:绘画。可比喻壮丽的山河。《隋堤柳》(唐-杜牧):"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雪后过昭应》(唐-吴融):"灞川南北真图画,更待残阳一望看。"《春日旅泊桂州》(唐-张泌):"溪边物色宜图画,林伴莺声似管弦。"
  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的句子。最近总是提到"潇湘"、"洞庭",或许此间真有打算马上出峡的计划。飞阁:指西阁。)
  本诗前七句写夔州暮春雨景。首联"长"、"浮"二字透漏了浮躁焦急的"客居""游子"心态。颔联写忽雨忽香,当然也透漏了作者的敏感。颈联进一步说面对这些困难应该要像燕子而不是黄莺。前三联皆写景。应该说也是美景。但景中也表达了情绪。作者仍是一种客居的心态。杜甫有走的打算,但夔州各方面有留杜甫在夔州的因素。对杜甫而言,走有走的难处,留有留的难处。杜甫还在犹豫。尾联得出结论:夔州虽然江山如画,但潇湘还是更有内涵,更值得去。写此诗的时候,出峡到"潇湘"的想法是占上风的。当然,实际上,不久杜甫搬家到赤甲,柏茂林甚至给他了一些果园和田地,暂时把杜甫留下了。(我觉得,从这首诗以及《暮春》两次提到"潇湘"看,"潇湘游"至少是杜甫出峡的目的之一。)
  此诗两处(声、气二字)失粘。应该说不难避免。但这也表明了杜甫对格律的态度。
网站目录投稿: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