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事了啦,和尚"破戒"了! 破除的不只是禁忌,而是集体认定的规则! 众所周知,做了和尚就必须遵守戒规,和尚的戒规中有一戒,叫做戒淫欲。因此和尚只要一踏入佛门胜地,就要与女色无缘。近日,和尚怀搂女子开房的网帖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称惊见和尚怀搂女子开房并且有图有真相,和尚怀搂女子开房的帖文一发出,就引发了网友的惊叹和质疑, 来自佛教的禁忌主要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戒律有关。其中,云南上座部佛教无比丘尼,只有终身受持十戒的沙弥尼,而且十戒是云南上座部佛教中最基本的戒律。它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歌舞观戏;不涂香水、不戴花;不卧高广大床;不持金银。 这里面有一些戒律,或者说是禁忌,本质是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抛开不食荤腥这类美食欲望意外,淫欲是最典型的禁忌。我们小的时候上生理卫生课,长大了我们看《人之初》都知道,欲望是本能,几乎是不用调动与生俱来的,如果普通人的欲望哪天被禁止了,倒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儿!加之近几十年来,文化影响日益严重,别说是戒,一夜情也如路边野花,遍地皆是。但是回到佛家说的戒律,为什么"看似的的僧侣(最新报道证明是冒充炒作)"破戒,社会上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与愤怒?是因为他触犯了我们所共同定义的"禁忌",破除了整个社会集体认定的规则,所以,这好像就不是几个和尚,而是社会的大问题了! 欲望是本能,为什么要被禁止?向来慈悲的宗教是不是很矛盾? "禁止"源于人的集体无意识和"人性本恶"的看法 说道"戒",其实就是"禁忌",色戒,即是忌色!从这里开始,请你先跳出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局限,让我们跟随弗洛伊德一起去看看。 对于禁忌的本质,弗洛伊德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他假设禁忌源于矛盾的社会态度,进而表现为种种禁忌行为,而事实上,这些行为都存在着强大的无意识倾向。弗洛伊德是犹太人,生活在天主教盛行的维也纳,对犹太教和基督宗教这两种一神教非常熟悉,但他自己却不是教徒,他对宗教信仰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是一个无神论者。弗洛伊德当然是认为宗教信仰是错误的。 既然宗教信仰是错误的(不代表作者观点,仅表明弗洛伊德他老人家的看法),那么错误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弗洛伊德的认为是宗教禁忌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弗洛伊德把性欲和宗教联系起来无疑是具有煽动性的,即使不符合历史事实,他的分析仍然有意义。首先基督教以及众多宗教都承认人是有罪的,西方人的普遍人性观也是性恶论占主导的,但这种罪恶感来自哪里,为什么人天生就具有罪恶感,弗洛伊德用一种极端的方法给出了一种解释;其次,在很多宗教里,人对神,对祖先也是具有矛盾心理的,爱与俱,或者说用"敬畏"一词,都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弗洛伊德将这种普遍心理揭示出来,对宗教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这种还原法可以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比如儒教对祖先的尊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本身就是矛盾体。 和尚若是正常人,有欲望正常;宗教的诸多禁忌为何又如此顺理成章禁锢着人们? 宗教是一种幼稚病(弗洛伊德观点) 弗洛伊德至死都认为宗教是一种幼稚病,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也是我们的心理投射出来的,信仰是一种幻觉,"它的主要特征在于我们特别希望它是事实",宗教教义"是适合人类童年的信仰和规则",是"神经症的残余"。弗洛伊德的说法有点类似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即这种社会心理是通过代代相传形成的一种集体性的心理固着,换句话说,这是集体的幼稚病。 如果一定说一个结论性的话,弗洛伊德的观点非常明确——禁忌源于矛盾的社会态度,进而表现为种种禁忌行为,而事实上,这些行为都存在着强大的无意识倾向。一个人一群人乃至全社会都会卷入到这场无意识之中。所以,我们才会对"他人破戒"抱有如此大的"愤慨之情",其实那是佛界事宜,无关乎常人,我们愤慨的是我们被卷入的无意识。 说道这里,恐怕极少有人知道,真正佛家戒色的来源的吧~ 推荐阅读: 《我们爱绯闻,我们爱八卦》 转载请注明www.psycofe.com和文本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