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一个葬礼,感慨颇多。因为在农村,这种场合总是有民间的自乐班来赶场子,那必定就是秦腔。因为我们是秦人,住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当然要吼几声秦腔,这让我想起很多来。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最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秦朝已经形成具有规模和多种形式的表演剧种。他的取材通常是英雄人物的悲剧,比如春秋故事、说岳传、三国等等,也有表达感人爱情的,如取材于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包公的事迹。现在有名的有包公赔情、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仗龙袍、三娘教子等等选段和全本。 今天自己听的一段就是包公选段里面的一段,让自己感慨的演唱者是一位女性(通常包公都是男人演唱的),她那浑厚的嗓音,吼出了秦腔的韵味、力道、粗狂,这些正是秦腔的精华,也是秦腔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很大的一个特色。秦腔不像京剧那样的轻绵,不像豫剧那样的柔情,不像越剧或者黄梅戏那样的欢快。秦腔剧种的人物往往都是有着一种悲剧色彩的,再加上表演者都是用尽全身力气吼出来的,更能表现出人物的那种悲壮、那种大义凛然、那种不畏生死的豪情!这正如西北的男子,那种粗狂、野性、粗俗的本性一样的。在秦腔剧本里面往往都是男性角色,通常旦角只是一个配角,在秦腔这种剧中是绝对不会出现像梅兰芳那样的大师的,因为这种剧中决定了,女性只是一个配角。旦角只是在很少的几本戏中作为主角的,比如三娘教子,王宝钏苦守寒窑等。 说到秦腔,我又想起一个人,那就是贾平凹,他的一本书就叫《秦腔》,但是贾平凹的《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但是自己想到,贾平凹在此也也借用秦腔这种古老的剧种,用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思绪。 现在秦腔这种古老的剧种学习和演唱的人已经很少了,年轻人学习的更是少了,名角更是凤毛菱角的少。但是自己知道一位很是有名气的乡村演员,她叫商芳会。商芳会陕西乾县一位普通农民,2002年,商芳会在陕西电视台举办的秦腔比赛中一炮走红,她的苦音戏苍凉悲壮,倾情演绎"悲情剧种"秦腔的独特魅力。在舞台上挥洒的同时,也让这个从12岁开始跟着村子里大喇叭哼唱秦腔的女子,从一个戏迷"丑小鸭"飞升为秦腔戏迷力捧的"白天鹅"。 被民间誉为"秦腔超女"。也就是像她这样的人传承了很多像秦腔这样的文化。 又说到了文化,文化真的是个很是难懂的东西,但是却又是谁都离不开的一个东西,是谁都逃不离的一个东西。但是自己总是感觉,真正的文化在民间,在劳苦大众那里,在很多生活很是卑微的人那里。走进歌剧院,走进中央戏剧大剧院的都不是真正的文化,就是勉强的说成文化,那也是有钱人欣赏的文化艺术,是一种脱离了普通人民群众文化的艺术,艺术当然是高雅的东西,当然是只是有极少数人能欣赏的东西,当然是需要金钱来支撑的东西。 为什么说真正的文化在民间,在劳苦大众那里,在很多生活很是卑微的人那里,因为这些人并不是依靠这种文化为生,就是最后能使他们生活的很是富裕,但是开始就仅仅是因为喜欢,他们可能这一生都不会成名或者用这个来维持生计,但是就是因为他们喜欢,他们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坚持一生,并且影响很多人。最终这种文化也就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但是真正的从艺术学校或者自小拜名师的人,首先这种文化是他们的职业,他们需要依靠这个为生,再就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梦想着成名、成大角色。这种想法往往成为了他们的负担,慢慢的他们或者是在这上面做不出成绩来,或者会厌烦这种文化。所以这样我们也能明白在文化这种特殊行业内,做出成绩的往往不是科班出身的原因了。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作为一种职业来要求一个人,那往往是对这种文化的一种亵渎和扼杀。喜欢这种文化的人并不是把这种文化作为一种职业来喜欢的,他们很单纯,就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我才坚持,所以我才努力提高自己,所以我才永不放弃!即使我这一生都不能依靠这个维持生计,但是我听到他我就高兴,有这种高兴就够了,也正是这种高兴让我这一生坚持在这件事情上的。最后作为一个陕西人,我很是谢谢很多像商芳会这样的人了,正是你们让我这样的俗人,能够听到这种上千年前的古韵,让我感到我作为一个西北汉子的自豪!谢谢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