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失独家庭"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已成为一个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本文从社交、经济、精神等三方面就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化解困境的方法探索。 关键词:失独家庭;困境;养老问题 "失独家庭"这一概念是2012年才被首次被提出,一出现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失独家庭",一般被概括为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 一、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失独家庭现状 卫生部数据现实,我国失独家庭正以每年7.6万个的速度飞速增长,而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经超过百万,这些家庭大多数"独自"承受失独之痛,独自面对生活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失独家庭产生的原因 失独家庭的出现,主要归于以下几个原因:政策因素。自1983年全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众多"独子"家庭就成为"失独家庭"的风险所在。一旦家庭唯一的孩子发生意外,父母年事已高,不再具备生育能力,这种家庭就将变成失独家庭。疾病因素。洪娜在对苏州市吴中区部分失独家庭调查中,将独生子女死亡原因分为患病死亡和非患病死亡,其中患病死亡59名,占48.8%;非患病原因62名,占51.2%。在因患病死亡的独生子女中,患恶性肿瘤致死与患造血器官疾病死亡的比例最大,分龄别占35.1%和31.6%:在非患病死亡的独生子中,因交通事故致死的占39.1%、溺水而死的占21.9%,自杀的比重甚至也占到了14.1%。这一调查可以看出,子女由于患病造成的死亡,占很大比重,而意外死亡则占了更大比重。社会因素。随着医学水平的发达,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也就增加了年迈父母面对子女死亡的几率,失独家庭的比率也就不断增加。 二、我国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 "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来源、物质层面的供养问题,更重要是一个由家庭残缺导致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交方面 失独家庭的社会认同感减弱。主要表现在,失独家庭不认同自己失去子女的角色。一些失独家庭在失去子女后,由于承受的心里负担过重,失独家庭会做出自我否定,会和自己所归属的社会群体逐渐疏离,缺乏生活目标,对未来迷茫而无明确方向。 (二)经济方面 中国有句俗语是"养儿防老",中国传承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式养老,而独生子女的离世使我国这一传统观念受到破坏。青年劳动力的缺失对于日渐年迈的父母来说,无疑是失去了经济保障。而若将失独父母送去养老院,除了每月基本费外,还要额外支付上千元的护理费,这笔不小的数目是大部分失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的,这对于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精神方面 相比经济上的拮据,更让失独父母们受折磨的是精神上的痛苦。他们的精神敏感而脆弱,因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孩子,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他们提前进入了空巢期,而这空巢又是永久的。孩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孩子的失去,一个家庭的结构也不再稳定,夫妻关系也将受到威胁,婚姻很可能也将走向尽头。 三、我国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解决建议 化解"失独家庭"养老困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解决我国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探索: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失独家庭养老无忧 对于失独家庭,政府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奖扶资金援助,但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失独老人来说这点援助远不足以维持其正常生活。如今的失独老人,都是当年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为国家的政策做出过贡献的人,他们承担了失去独子的风险,国家理应对这样的特殊家庭给予适当的照顾和抚慰。政府可以在经济和惠民政策上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照,让这些老人老有所养。 (二)放宽收养政策,让失独老人老有所依 补救失独家庭受伤的心灵,最关键的是要让失独老人重建完整的家庭。重新组成完整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独老人的孤寂,给予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可通过放宽收养政策的方式,为失独家庭收养子女提供法律保障。 (三)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多渠道帮助失独家庭 民间组织具有专门性、灵活性和志愿性等特征。一方面,社会可以通过志愿者、社工和心理咨詢师等方式直接为失独家庭服务,为其生活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朋友、亲人的陪伴和安慰,可以让他们更坦诚地交流,互相安慰。这种通过呼吁社会力量共同帮助失独家庭的方法,不仅能解决一些物质生活中的难题,更能带给失独家庭一些安慰。 四、结语 "失独家庭"不是简单的计生现象,它的解决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帮助与努力。如何正确地帮助这样的家庭走出阴霾,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全社会应该共同携手,让失独老人们度过一个老有所依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