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处于"互联网+"时代的95后大学生,其就业途径、就业期望值都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统计与分析,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计算机毕业生 就业统计与分析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研究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研究"(CESZ2016-70)研究成果。 "互联网+"融合传统企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互联网+"时代,不仅以全新的形式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就业结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改变了人才素质要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6日在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从就业情况看,现在最缺的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本文以懂得互联网技术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为具体调查分析对象,结合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实施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对笔者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学生主要就业途径 当前在网络时代成长的95后大学生,普遍对互联网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上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搜索信息、发布意见。特别是计算机类的专业学生,他们利用互联网、依赖互联网、玩转互联网。通过调查,他们的求职渠道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招聘占46%,通过校园及人力资源招聘会现场招聘的占30%,通過亲朋好友推荐的占13%,通过实习培训后直接就业的占9%,其他途径的占2%。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的现场招聘、职业介绍中心等形式外,网络智能招聘受到年轻一代求职者的热捧,据《赶集网2015互联网+时代,就业主力军现状调查》报告反映,有90.5%的企业会通过网络进行招聘。也就是说,网络平台的24小时开放,可供企业和求职者无时空障碍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个人,都能用最少的时间在最大的范围内找到想要的人才或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工作。 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指标统计 计算机类专业是一个专业群的概念,涵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专业。通过调查,其就业去向主要为信息、通信、媒体、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等行业从事计算机技术支持员、互联网开发工程师、电子工程技术员等工作。其中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94%,就业对口率即专业相关度为69%,其中最高的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对口率为91%;平均月薪为4588元,其中最高的为物联网应用技术,平均月薪为4962元;就业现状满意度平均为75%,其中最高的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就业现状满意度为84%;创业比例为5.5%,主要为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就业区域上,在本省市就业比例为33.98%;就业企业类型上,小微型企业就业比例为67.96%,骨干企业就业比例为32.04%。 三、主要就业指标问题统计与分析 1.主要就业指标问题统计 对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个人期待、薪资、工作环境方面的因素而主动选择的占49%;二是迫于现实、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占51%。 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由多项选择的调查结果统计,认为收入偏低的占61%,认为发展空间不够的占61%,认为工作环境条件不够好的占24%,感觉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的占22%,认为工作氛围不够好的占21%,认为加班太多的占18%,感觉工作不被领导认可的占8%。 在校期间的基本素养培养对工作中的影响方面,有64%的毕业生认为在团队合作方面有较大提升,有56%的毕业生认为在遵纪守法方面有较大提升,有61%的毕业生认为在人生的乐观态度方面有较大提升,有38%的学生认为在开拓创新精神上有较大提升。 在校期间的专业能力培养对工作中的影响方面,毕业生认为专业核心课程在实际工作的重要程度平均达60%以上,但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的满足程度很多也只在60%左右,如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的重要程度为92%,但课程满足度只有60%,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的网络数据库重要程度为86%,但课程满足度也只有66%。 2.主要就业指标问题分析 从选择专业无关的工作调查结果看,部分学生把薪资水平、工作区域和环境放在就业选择的首位,说明没有明确的专业职业发展规划,着眼于眼前的利益;部分学生感觉个人能力不足以胜任现有工作岗位,说明对自己的就业定位不够准确,专业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 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调查结果看,一是部分学生过于自信,能适应工作岗位就认为自己专业能力够强,开始沉不下心,出现抱怨情绪,急于希望有更高的工作待遇和发展空间;二是部分学生工作后仍然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加班,且对企业工作条件不够满意,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能快速融入企业工作氛围。 从在校期间的基本素养培养对工作中的影响方面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素质培养和锻炼还不够全面,学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首要任务还要加强。特别是在当前的"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下,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培养更要加强。 从在校期间的专业能力培养对工作中的影响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确实在相关工作岗位上大多都能用到,但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技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说明在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工作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考 从学校层面上,要做好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入手,各专业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等系统地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学生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教师层面上,首先要了解新形势下的本专业就业趋势发展,注重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然后,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在个人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提升自我,注重"互联网+"时代下的相关工作岗位的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从而发挥全面的教书育人作用,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从学生层面上,一是要主动认知社会与认知职业,课余学习时间充分利用互联网、行业论坛等了解专业所在行业的新动向、新理念、新方法,从而坚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二是要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招聘平台,多方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等,从而明确自己学习和改进的方向,使自己毕业时能达到岗位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程桔华.互联网时代催生三大就业趋势[J].中关村,2015(9). [2]吴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才智,2015(9). [3]陈林兴.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