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城乡教师的不平等源自专业水准差距


  近日,中国教育报一篇题为《乡村教师的心灵需要深度唤醒》的文章写道,构建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要消除城乡教师对话的不平等状态。在一些共同活动中,城镇教师扮演的往往是示范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乡村教师扮演的则是接受者、聆听者的角色。在这种氛围中,真正的平等对话难以形成,这种话语权力的单向掌控,对乡村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
  教师的发展环境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向度与高度,同一所师范学校毕业的同班同学,一位走上城镇学校的讲台,一位扎根农村教育的田野,多年后,城镇学校的教师已经小有名气,而乡村学校的教师却依然如故。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也真实地反映了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差距。为什么城镇教师来到乡村具有优越感,乡村教师自身却感到自卑呢?这不仅仅取决于城乡的概念与意识,更取决于城乡学校为教师发展创造的环境与条件。
  长期以来,城镇学校不仅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拥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在学校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与系统的研训机制的促动下,每一位教师都要保持着持续进步的激情,生发出专业成长的强烈欲望。外压式成长机制形成的巨大发展动力,迫使教师不得不学习,不得不进步,不得不成长。而同伴的互助、专家的引领、丰富的资源,更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与之相比,乡村教师的成长却与之大相径庭。在乡村学校,一般师资数量不多,大多不超过十来位,且年龄大、学历低、教学能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加上这些学校多是单行班级,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教师的教学研讨对象匮乏,研讨的氛围不浓,这一系列因素直接使乡村教师失去了持续成长与发展的欲望,造成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与城镇教师的专业差距愈来愈远。
  城乡教师不能平等对话的原因,不是身份的差别,而是专业水准的差距,城镇教师之所以能够在乡村教师面前引领示范,正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远远高于乡村教师。而乡村教师之所以在城镇教师面前深怀卑微之感,也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城镇教师专业水平不能同日而语。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状态,仅依靠政策性的扶持无济于事,相反,还会加剧二者的差距,诸如在职称评定中规定城乡教师两重标准,是人为降低乡村教师专业水准,这不是关爱与照顾,而是歧视与同情。
  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使其与城镇教师平等对话,就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外部环境与发展氛围,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终究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城镇教师都优秀,也并非所有的乡村教师专业水平都不高。这就要求区域教育管理者与乡村学校管理者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发展环境,通过校本教研、连片教研、城乡结对教研等有效形式,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也要确立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通过专业发展与成长,与城镇教师平等对话,用自己的专业水准,争取自己的专业权威,获得专业尊严与价值感。
  近期相关原创评论:
  邓文圣:乡村教师身份的卑微感从何而来
网站目录投稿: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