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节目的热播,"工匠精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事实上,"工匠精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古代,"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必须具有的重要的核心素质。而现在,"工匠精神"已成为高职学生角色转变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言而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定不能缺少"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1."工匠精神"的基本定义 "工匠"二字并非现代才出现,在古代,工匠一般被称为手艺人,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以此谋生的人,例如鞋匠、木匠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工匠"二字演变到现代则泛指在工厂工地或者家庭作坊等一些生产一线动手操作、从事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如今,"工匠精神"更多的则是在工匠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最核心的要素便是对品质的无限追求,最终目标是打造出本行业最完美的产品,亦是精品。所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关注和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学术界,有学者将"工匠精神"简单地概括为五种精神特质,即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福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通俗地说,"工匠精神"体现为:一要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二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三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四要甘于奉献,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工匠精神"对于工匠个体而言,是其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优秀品质。同时,"工匠精神"也会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 2."工匠精神"的价值诉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替,"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再是手工业者所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都应有的追求。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站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从业者都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时刻秉承着将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信念,努力做到敬业、精业和乐业。因此,"工匠精神"的根本价值诉求就在于培育企业和工匠们对工作执著、对事业敬畏、对职业忠诚,追求对产品和服务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精品打造,积极地探索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技能型人才的精神支撑,使技能型人才专注于每一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认真地完善每一件小事,甚至每一个细节,最终达到一个理想完满的状态。 二、"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表征 1. "工匠精神"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精神是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院校自身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能否得到认可,也反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学生良好的社会声誉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肩负着提高技术技能和传播新工艺之间的桥梁作用,在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技术与技能的传承与创新。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更能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工匠精神"更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2."工匠精神"体现了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肩负的基本任务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能使学生很好地适应技术变革、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需求。高职院校的每一名学生都会经历从准职业人到步入社会劳动的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就业人员的职业态度也愈发重要。敬业的前提是乐业,因此,"工匠精神"体现了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 3."工匠精神"体现了校企合作共赢的特色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时,会先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实习期满后,企业会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判断学生的职业技能整体水平。企业还将与表现优秀的学生签约,优秀学生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在实习期间,企业也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提高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很多有200多年历史的企业大多都来自日本和德国,长寿企业之所以产生于这些国家,是因为它们都传承一种精神,那便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其基业长青、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反过来,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也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对策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具备"工匠精神"应主要从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个方面着手,探索并思考最合适的对策。 1.学校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基础能力的建设 首先,应增强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这一环节不可或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企业创新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个人在职业发展方面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我国古代就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把有关职业道德的教育置于首要的位置,将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入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与未来的职业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和标准相衔接。同样,在企业工作环境中,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应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认真刻苦、拼搏向上、爱岗敬业的精神,习得"工匠精神"的精髓,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 其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应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不仅指校舍建筑,更多的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也尤为重要,"工匠精神"就属于精神文化,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期刊或板报上张贴有关知名匠人的采访报道,或者在课余时间播放诸如《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有关"工匠精神"的节目,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将优秀的匠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向他们学习,从而逐步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向技能型人才迈进。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使技能型人才与"工匠精神"有效地衔接起来,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应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不可否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果能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思想融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中,就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其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就促进了对学生的培养,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3.鼓励企业深度开展产教融合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由于缺乏真实的工作情景,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训练的场所,因此,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是职业精神,塑造职业精神对于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企业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利于凝聚向心力,并形成员工和企业的共同价值追求,能够促进企业长久有续的进步,更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养成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应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并发展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合作,资源共享。同时,企业秉着为学校、为学生负责的责任感,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与学校共进步、共发展,共同培养21世纪新生代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4.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首先,学生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对未来充满了担忧,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些学生眼高手低,认为毕业之后凭借一技之长就能谋得一份优越的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想要形成匠人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将"工匠精神"与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就必须抛掉从前模糊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看清实際,展望未来,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其次,学生应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技能水平。在心理学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就意味着成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到强化时,就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并做好每一件事,就会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参与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一步步地向成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迈进。 最后,学生应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开阔视野。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高职院校会利用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去企业或者工厂实习实训。面对每一次的实践机会,学生应当积极地参与,而不是逃避。学生应该意识到实践是对于课本知识的具体应用,光学习知识而不付诸实践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有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实习,才能开阔视野,才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