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松江发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松江解放70周年。 8月14日起,"上海松江"微信公众号将连续刊播由区委党史研究室、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松江:70年70个瞬间",撷取松江70年发展长河中70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回顾前人走过的光辉足迹,承载接续前行的宝贵经验,汲取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六期,小松带你了解松江农民如何组织起来,实现生产自救? 王梦来创办松江县第一个互助组 组织起来 生产自救 松江县城东区长溇乡中心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中家桥村是其中一个。1950年发生严重春荒,中家桥村有60%的农户缺口粮,生产资料无着落。县委提出:"不荒掉一亩田,不饿死一个人","争取恢复生产到1948年水平",号召群众在自愿两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生产自救。 王梦来等4名青年团员动员原有伴工的18户农民组织成立互助组。结果除一户中农未参加外,其他农户都报名参加。互助组发挥了人多的优势,解决了没有耕牛的困难;大家伴工不伴饭,节省了开支;初步做到了记账、计划分工。但因评工记账、按劳取酬、民主协商等方面有欠缺,组内户数又太多,春耕结束后,互助组就解散了。 1951年春耕开始后,农户们回忆起去年互助的好处,加上强调"自愿互利、评工记账、等价交换、民主管理"原则,中家桥村33户农户全部报名参加互助组。33户分成3个组,其中一个组由王梦来担任组长。 农户加入互助组参加劳动 王梦来工作积极,作风正派,办事民主,注意团结农户。安排农事能合理调配劳力,用好耕牛,使有牛的中农、劳力多的农户都不感到吃亏,使缺少劳力的家庭能种好田。落实军属的代耕,且精耕细作,军属王梦余的母亲说:"代耕比儿子在家还种得好"。困难户张草弟上年荒芜了5亩棉花地,今年为了生计,又忙于贩卖柴草,眼看他家的田又要荒了,王梦来动员了11个劳力,带了4头牛,帮他家的水稻田全部种好,使张草弟十分感激。春耕结束后,王梦来互助组的农户都感到满意。1952年1月,王梦来互助组由季节性互助组转成常年互助组,这也是松江县第一个实行集体劳动的常年互助组。 王梦来劳动互助组情况介绍 王梦来互助组的成功经验推动了全村、全乡的互助合作,很快长溇乡就建起69个互助组,其中王梦来互助组成了发展生产的旗帜。中共松江县委及时总结王梦来互助组的经验在全县推广。1952年,松江出现建立互助组的热潮,全县共建立互助组6298个,参加农户48492户,占总农户的61.3%。 链接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金桥 ——合作社掀起农业合作化浪潮 1953年,中共松江县委在巩固、提高、发展互助组的同时,在城东区长溇乡试办长兴、红星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1954年春,全县初级社发展到71个,入社农户1876户,平均每社有26.5户。次年12月16日,县委召开互助合作代表会议,会后在全县掀起了互助合作高潮。至1956年春,全县已建立初级社2062个,参加农户71791户,占总农户的85.01%。初级社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入股,耕牛、农具折价,生产资金统一使用,社内劳力统一调配,农副产品收入在扣除生产成本和缴纳农业税及提留公共积累后,实行土劳分配,纯收入一般按照劳动收入占60%、土地收入占40%的比例分配。 农业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社内劳动力统一调配。图为打谷场上松江农民在集体劳动 1956年6月,松江县的初级社开始转并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行政村制被高级社取代。到12月,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除1个初级社外,其余都并为336个高级社,入社农户86657户,占总农户的99.25%。 1956年6月,联名高级社成立大会 联民高级农业社社员在田头研究春耕计划 高级社社员集中出工 高级社实行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时允许社员拥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和少量的自留地,经营家庭副业。高级社下设若干个生产队。在经营上社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本和超产降本奖励、减产超本赔偿的"三包一奖制"。按季度或年度制订"生产规划、劳动规划、财务规划"(即三规划),把集体经济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在管理上采取劳力、土地、牲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即四固定),纯收入部分由生产队按社员劳动工分分配。至1957年春,松江县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员交公粮 农业合作社草绳作坊 实行互助合作、建立初级社,以后又转并为高级社,在四五年的时间内,松江的农业生产关系不断地发生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大农业,把农民引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通过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