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代诗人叶绍翁,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他的那首经典诗作《游园不值》。这首诗是作者的成名作,一经传出,立刻惊艳文坛,受到时人的盛赞。而诗作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表达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寓意深远。 事实上,叶绍翁流传下来的诗作非常多,除了这首人人皆知的《游园不值》以外,还有一首诗作也非常经典,年年入选小学课本。这首诗就是《夜书所见》,写尽人生的孤独与寂寞。全诗如下: 叶绍翁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其实并不姓叶,而姓李。其祖父李颖士原为宋高宗时的大理寺丞,颇有声名。后来,受御史中丞赵鼎案的牵连,李颖士被罢免了官职,家人也受到了牵连,惨遭迫害。为了避祸,叶绍翁很小的时候便过继给龙泉叶姓为子,改姓叶。 或许是受这段经历影响,叶绍翁仕途颇为不顺,只做过几任小官。后来,他干脆辞官归隐,长期居住在钱塘西湖之滨,与好友真德秀、葛天民等诗文唱和。作为江湖诗派的一个代表诗人,叶绍翁的诗作清淡雅致,意境高远,超凡脱俗,具有一种冷寂孤寒之感。 时序交替,景物变迁,游子漂泊天涯,自然容易涌起愁绪。此时,诗人客居异乡,又恰逢秋夜寂聊,于是,一时感怀,便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作一二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借景抒情,沿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悲秋"传统,借落叶飘飞、秋风萧瑟、寒气袭人等意象,将游子漂泊不定、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很好地烘托出来。 此时,万籁俱寂,诗人独自一人卧在小舟之中,四周一片漆黑,只有一江秋水与诗人相伴。秋风飒飒,不停地吹拂着江水,阵阵寒意袭来,诗人不禁心头一动。一个"动"字,形象生动,不仅是指秋风吹拂江面的动,更是诗人内心的情绪波动。梧叶飘飞,秋风瑟瑟,江船漂泊,真是说不出的凄凉。 一个人漂泊在外,每逢孤单寂寞时,内心总是非常敏感的。周围的一切,总是会很容易就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引发无数感慨。诗作三、四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就是诗人于孤寂之中观察到的夜间小景,以乐景写悲情,让人痛彻心扉。 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百无聊赖之下,只有透过窗户观察夜色中的景物。不远处的江岸上,几户渔家的篱笆间隐隐显出几盏灯火。原来是有小孩子在捉蟋蟀。这样的图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让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的他,也曾这样无忧无虑,也曾在秋夜抓蟋蟀。 其中,"挑",读一声,是指用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用得极为准确。由此,也说明了诗人小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抓蟋蟀的这个动作十分熟悉。夜深了,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还在兴致勃勃地抓着蟋蟀,可诗人却孤独地躺在客船中,一喜一悲间,更反衬出秋夜的幽深寂静和诗人心境的凄凉。 与《游园不值》相比,这首诗的意境就显得悲凉得多。整首诗虚实结合,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各种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形象。诗作悲喜交加,相互映衬,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更显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和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