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灭亡之后,其实还有大批大批的余党就这么消失匿迹了。那么这些人都去了哪里呢?而这些余党其中的一部分就随着欧洲船只当做华工去了南美洲。这批余党去了南美洲之后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在南美洲这块大路上横扫多国联军,而且还打出了一个中国城。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1864年8月,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然而,首领或者被抓或者被擒,残兵去哪了?一些人为了活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当猪崽被卖到国外当"契约矿工",太平军余部约三万人选择了这条唯一的生路。一万多太平军余部连同他们的亲属被运到南美秘鲁的伊基克,从事挖鸟粪和硝石矿工的营生,他们多次想反抗但四周都是荷枪实弹的洋人,想要回中国去,又怕被杀头,所以也只能默默忍受,因此病死和自杀的人很多。 1866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了硝石战争,这一万太平军余部终于看到了希望,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了整编,西拉皮佐少将任命翁德容为少校,陈永碌为上尉,将太平军武装编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 "褐衣军",命令他们协同智利军在秘鲁塔拉帕卡省的作战,配合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并和智利军一道攻取伊基克市。 1868年太平军按智利军队的要求展开军事行动。他们没有按照智利军事顾问的要求按西方编制进行改编,而是采用太平军的方式建立了两个军,并设立师帅、旅帅、两司马等太平军官职。 500名太平军打扮成当地的印第安人混入波内达要塞,一举俘获了300名秘鲁军人和要塞司令,接着他们又与闻讯赶来的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激战,约1000名印第安雇佣兵投降,太平军此役缴获甚多,这就是著名的波内达要塞伏击战。1869年为配合智利帕科查港登陆,太平军在陈永碌的指挥下在莫克瓜再次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展开激战。 由于太平军的军事行动给秘玻联军以很大的牵制,根本无暇应对帕科查港的战事,以致智利军顺利登陆,伤亡轻微。第二次莫克瓜战役,太平军终于同智利军并肩作战了,西拉皮佐少将(时为中将)会见了陈永碌,授予陈永碌上校军衔,并参观了他的军队,经其授意陈永碌将三角旗上的太平二字改成了智利国徽。 莫克瓜战役中太平军不畏牺牲奋勇杀敌,将秘玻联军打得很惨。 当日指挥秘玻联军的司令官几乎发疯,战场上到处是被太平军砍杀的秘玻联军,太平军也有400人伤亡,他们夺取了4门大炮和15面军旗、大量的辎重和200余匹战马。西拉皮佐授予陈永碌智利国会勋章,并给予阵亡太平军家属抚恤金。接着太平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配合智利军队彻底打败了玻秘联军,至此,智利军队已占领了玻秘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产地,玻利维亚失去了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并实际上退出了战争。 战争结束以后,智利政府决定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立一个自治镇,但条件是继续帮助智利攻打秘鲁,但太平军不愿意继续为异国当炮灰,他们没有接受,甘愿融入当地社会。 据说今天的伊基克当地人口中有1/4的人有华人血统,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国影响,当地语言中餐馆叫"其发"(广东话吃饭),混沌被称为"完蛋"(浙江话混沌)。 1881年1月17日,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首都利马。1883年10月20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玻利维亚则先后于1884年和 1904年与智利签订瓦尔帕莱索协定和 "和平友好条约"。 150多年过去了,伊基克已发展成为南太平洋之滨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成为南美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经这运入南美的货物,近4成来自中国,并且在2008年与太平天国发源地我国的广西南宁缔结为友好城市,生活在这里的太平军遗民终于再度与祖国联系在了一起。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伊基克这座城市与中国太平军之间的牵连,历史有时超出人的规划和设想,充满了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