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些传统的优秀东西被掩盖,需要重新找回 在西方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影响下,中式管理被冲击得支离破碎。中式管理也几乎没有发展出新的理论体系及实践模式。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上更习惯于从美国等实施"拿来主义"。 应该承认,美式管理促进过中国企业的管理发展,且值得再学习,但现在的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太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能只是跟着美式管理等亦步亦趋。中国企业一直在谈如何与国际接轨,也从中学会了唯利是图的做法,但我们不能没有主见。改革开放后,中国一些传统的优秀东西被掩盖掉。我们到底还需要坚守中式管理中的什么? 义利观和亲情感 西方企业的价值观是拜金主义,业绩至上。但我们应该有所取舍。"中国文化讲究义利,道义和利益相结合。中国传统的义利观需要提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继承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中国企业在文化管理上要继承一些比较好的传统。比如,重视集体主义,重视荣誉感,还非常重视关系和面子。在面子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情况下,可实施荣誉激励等多种非物质激励手段,同样能达到物质激励所达不到的效果。这些是中国企业应该坚守的,甚至将来还可向世界推广。当然,物质激励是基础,过去的平均主义也不可取,但物质激励不能像西方那样做过头。 宝利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李钢说:"中国文化更强调亲情,在规则之下还有很多人性化的东西。当然,规则和情面兼顾比较好。"而《水煮三国》作者成君亿主张回归"性本善"的良知。他认为,在人格层面,管理者要独善其身,需要找回"人之初、性本善"这种良知。企业应选择一种阳光的生存方式,管理不再是单纯的利润追求;对企业的评价,应该超越经济学,为人生服务。 创业精神和变通能力 "中国企业对市场的高度敏感以及快速响应机制,是相当不错的,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竞争力。"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公司总经理丁威说。他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商业机会多,若太保守,不是件好事。很多外资企业决策在总公司,导致决策慢而丧失市场机会。中国企业的变通能力非常强,创业精神也很强,创业热情高涨,企业上下投入感都非常强。这种感觉在成熟的美国市场是看不到的。 但丁威同时认为,中国很多企业对专业化路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多地是在追求规模,进行横向扩张,规模导向型比较明显。其实,专业化路线不是简单地追求规模,更多是对企业核心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培养。 企业家精神和平衡之道 中国很多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权威或领袖。这种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消除。王继承认为,我们还需要这种企业家精神,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来打造我们的竞争优势。 "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取决于企业家的思维模式。所以,中国企业需要精神领袖,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来支撑。这跟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集权模式相关。"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朝霞认为,在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中式管理中的一些经营理念,比如中庸思想、平衡之道,还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因此,中国企业需要一些中庸思想和平衡管理的思维模式。"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走西方管理模式,但也要避免纯家长式领导,需要融入一些理性管理思维和方式,让管理流程和体系更标准化一些,让中式管理与美式管理有一个更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