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余秋雨沙原隐泉原文欣赏


  《沙原隐泉(2)》原文欣赏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出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
  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亟亟向泉水奔去。
  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漂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
  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为何孤身一人长守此地?什么年岁初来这里?终是觉得对于佛家,这种追问过于钝拙,掩口作罢。目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当她在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时,明晨,即可借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时,抬头,即可望望灿烂的沙壁。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点评一
  每个人都会有的爬山心得,被作者描摹得细致入微。对泉水的拟人化描写,透露出作者胸中迷人的丘壑。小夜曲般的独奏,呈现的却是"寻找"与"隐匿"的主题。对自然造化的礼赞,因为作者的虔诚,使本来略显做作的感悟也可令人接受。(老愚)
  点评二
  本文看上去就像一首散文诗。作者对上、下鸣沙山有着饱含质感的描述。然后对隐于鸣沙山的月牙泉进行抽象的精神分析,并一步推衍至人生、世界、历史的开阔语境,对此,好之者自然会看出深度、大气之类,恶之者则以为勉为其难。倒是"独行侠"用词精准,尤其是那个从泉边陋屋闪出的老尼,让人眼睛陡然一亮。(马策)
  点评三:
  本文写景述理。第一部分写关于沙中的脚印的思考,表达的意象是人应走自己的路,开自己的道。第二部分写爬山的感悟,那些关于"顶端"的议论多少有点禅悟禅意。第三部分写游月牙泉,赞月牙泉,悟游泉之路——不上高峰发现不了月牙泉,上了高峰又难以亲近它。第四部分是作者概括和联想部分,是对全文的升华和揭旨。
网站目录投稿: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