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日俄战争如果俄国赢了会怎样日俄战争挽救了中国吗


  说起日俄战争,相信大家多少都有着一定的了解了。这次战争就是日俄双方想要吞并中国东北与控制朝鲜半岛所爆发的战争。甲午大战之后,中国割地赔款,辽东半岛了落入到了日本人的手里。此时的俄国也有着这样的想法了,但是没想到的是日本捷足先登了。所以俄国人就不爽快了,便开始联合德法两个又从日本人手里帮中国抢回了。到嘴的鸭子飞了,日本人肯定受不了这窝囊气,经过数年的准备,日本决心要跟俄国人干一架了,于是日俄战争就爆发了。最后胜利者是日本,不过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设想过,若是俄国赢了战争,那么会怎样呢?
  首先说对中国的影响。在两国打仗前,清政府一直在观望。因为中国要改革、要转型,究竟是向日本学习,还是向俄国学习,清廷争论不休。如果学习日本,那就是走君主立宪制。如果学习俄国,那就是走君主专制。两条道路,性质截然不同。
  作为中国的两个近邻,都与中国有着一定的渊源。俄国是大国,中国也是大国,俄国的沙皇给中国的皇帝做出了榜样,君主专制,高度集权一样能把国家带向强盛。日本是中国的学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明治维新,让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经过甲午战争的检验,日本也走上强国之路。中国怎么走?大家都把目光瞄向了日俄战争。
  其实在甲午战争后,学习日本的呼声已经占了上风,包括康有为等人也是持此观点。各种赴日本留学、学习,成了当时的潮流。但在满清统治者心里,一直有个心结,因为君主立宪是限制君主权力。他们担心的是,民权的扩大会侵占自己的利益。
  在日俄战争中,中国其实并没有坐山观虎斗,清政府是暗中帮助日本的。因为对俄国,中国的心态也很复杂。中国既钦佩俄国的强势,又害怕俄国的威胁,更痛恨俄国侵占了中国大量的领土。日俄鹬蚌相争,中国自然想渔翁得利。
  如果俄国最后胜出,那么,从清廷来说,也是有喜有忧。喜的是,可以放弃日本模式,理直气壮向俄国学习。忧的是,俄国胜利后,必长期驻军东北,形成对东北的绝对控制。严重的,可能还会把东北彻底夺走,因为俄国一直有这想法。
  俄国打败日本,日本将从中国东北彻底退出。其他地区的日方利益应该不会受影响,如台湾等地。日本战败后,中国的一个大转变就是,赴日留学的会急剧减少。可能中国人仍会认为,日本小国的制度并没有那么神奇,人们对日本的欣赏可能会倒回到甲午战争以前,重回对日本的鄙视态度。
  放弃君主立宪,继续实行中央高度集权,这是中国熟悉的模式,清政府也是擅长的。再加上东北落入俄国之手,可能会极大刺激国内改革派、革命派更加走向极端。本来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这事就遭遇了炸弹的恐怖袭击,如果继续沿袭集权、独裁的道路,那革命党估计要闹翻天。反正无论走什么道路,革命党都要闹。尤其是东北都丢了,国内的民族情绪会非常激烈,无论哪派都会抨击清政府。经此刺激,类似武昌起义这样的事件很可能会提早爆发,或许清朝寿命会结束得更早。
  再说对日本的影响。此役一旦失败,不仅将东北拱手让与俄国,对朝鲜半岛也会失去控制。日本在中国的话语权与控制权大大降低,对中国的吸引力也会差很多。不说别的,靠中国留学生大发横财的速成班估计也是生意惨淡。如果此时,趁日本失败,清政府派兵收复台湾,或许有一定的胜算,至少是非常好的时机。
  不过,以日本人的性格,对俄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军国主义扩张的野心从不会因为一次两次失败而终止。也许,日本休整两三年又会卷土重来。至于说,俄国占领东北,东北没了日本关东军,也就不会出现"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甚至后来的全面侵华,这话说的有点早。因为从日俄战争结束的1905年到"九一八事变"的1931年,中间还有26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内,足够日本反扑几次的。以日本的决心和意志,相信最终赶走俄国,拿下中国东北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俄国的军事防御重心一直不在远东,而日本则是咫尺之隔,所以,这块肥肉早晚是日本的。二战期间,日本在亚洲四处出击,同时对多国发动侵略,以这样的军事能力夺取东北根本不在话下。
  对中国来讲,究竟俄国胜利好,还是日本胜利好,如果俄国胜利,很可能东北领土会丧失。日本人若再次反扑,东北则战火不断,估计百姓就不是闯关东了,而是大规模闯关内。
  对于清政府来讲,也比较纠结。俄国胜利,可能会对意识形态有利,但若丧失了领土,恐清政府也无法向国民交代。那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声音会更强烈。闹不好,满清会死得很快。俄国占领了东北,下台的满清遗老遗少们,连东北老家都不能回了。若日本胜利,则又要实行君主立宪,削弱清廷的权力,想起来滋味也不会好受。
  其实,不管谁胜谁负,东北百姓最苦。俄军走了,日军来,日军走了,俄军到,中日打完,日俄又打,无论是俄军占领,还是日军占领,百姓都没好果子吃。最惨的就是辽东半岛,城市不知被毁过多少次了。
  东北本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有时,不禁在想,如此反复折腾,这算不算对满清的一种历史报应呢?
网站目录投稿: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