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任務驱动教学模式"领取任务—任务准备—完成任务—任务评价"的教学步骤,并提出具体操作方法及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任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环节无所不在,借任务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等。 关键词:人文类课程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一、研究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研究课题简介 本研究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课题组教师依托国学精讲、应用写作、商务礼仪等三门课程,在全院范围内展开"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8轮实践,不断改进,至2018年6月已定型为较为成熟的高职人文类课程教学模式。目前,仍在不断实践和改进之中。 传统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多应用于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工科类课程,其任务设定为某项技能或某段技术操作的熟练完成,任务的完成与否一目了然。人文类课程的教学程序虽也从任务驱动开始,但其任务设定与工科类完全不同。而在人文类课程内部,不同课程也因为教学内容类别上有较大差异,任务设定和具体教学环节上也有一定差别。本课题成果既包括人文类课程总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又包括单科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详细方案。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分为四个步骤:领取任务——任务准备——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该模式充分利用高职学生好动、活泼等个性特点,把由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人文课堂变成学生完成任务、展现自我、收获自信、提升人文素质的舞台,人文课程的价值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得到体现。 在遵循总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摸索出适用单科课程的教学方案:"国学精讲"以"主题探讨"为核心,独创"学生主题作业汇报"的任务形式;"商务礼仪"是以"情境模拟"为核心,把课堂变成学生实践礼仪行为的舞台;"应用写作"以学生未来职业领域内可能遇到的写作类型为学习内容,并设置"为学长解决写作难题"的趣味型任务,把完成任务的过程变成为自己未来工作做准备的过程。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学习目的性大大增强。在传统的讲授式人文课堂上,学生不清楚自己要学什么。老师讲得有趣就听,无趣就不听;听与不听,对自己也没有太直接影响。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后,学生需要完成任务,每次任务的完成与否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总成绩。在这种紧迫情境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任务"的指引下展开既定的学习行为。 (2)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人文课堂,学生始终活跃在课堂的"前台":领任务,做各种准备工作,展现(完成)任务,接受评价,给他人评价。而教师则转到"后台":关注学生的状况,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帮助。 (3)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必须学到愿意学再到乐于学,是一个学期中大多数学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课程开始之初,新的学习模式公布,学生感到压力而不得不学;很快发现任务并不难完成,并从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学生慢慢愿意去学。几次任务下来,学生们渐渐体会到人文课程独具"思想性""个性化""情感性"等方面的魅力,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明确清晰的任务定位,周全及时的任务帮助 任务是本次教学模式探索的出发点,任务设置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探索的成功与否。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具体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设置任务时力求明确清晰,并提供解决任务的步骤,给予资料支持和及时帮助,确保学生能经过学习实践完成既定任务。 任务难度较大时,可将其分解成若干小任务。以"应用写作·合同"的教学为例。学习大任务为"帮学长完成一份租房合同",可分解成"明了租房合同的结构""掌握主体部分需要写清的内容""掌握合同写作注意事项""练习写作主体部分",并提供租房合同范例和模板。 2.设置"任务展示"环节,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质 与工科类课程的课上完成任务不同,人文类课程的部分任务课前就需要完成,省下来的课上时间用来进行"任务展示"。每个学习小组或个人在一个学期里至少有3~5次的公开展示任务完成情况的机会,并接受来自全体师生的点评。这个环节像面试、像演讲、像汇报、像演出,除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外,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对优秀作业的直观认识,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又能展现高职学生的个性和风采,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3.评价贯穿始终,且形式多样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很好地起到督促和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在本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力争让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且形式灵活多样。 以《国学精讲·中国书法艺术》的学习为例。课堂学习开始前一周,学习任务已经布置:一是要求学生阅读关于中国书法的资料,一是在老师提供的若干选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完成主题汇报作业。前者要求学生在蓝墨云班课(以手机为平台的教学辅助软件)上完成。借助蓝墨云班课强大的记录功能,学生的每一个阅读行为都给予一定分值。后者需要在课上公开展示,面临全体师生的考核。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作业汇报还是发言,均有分值。任务完成后,还会有当堂的总结测试,借助信息平台,成绩即时发布。 4.灵活运用各种信息平台,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借助蓝墨云班课,我们实现了对学生阅读、学习、考核的全程记录,并且借助它的"提醒"功能,及时发现和督促未能完成作业的同学。用这种方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除了蓝墨云班课,微信、QQ、多媒体计算机,都为我们所用。音频、视频、图像资料,灵活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成为完成任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平台和教学软件,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外,都在为完成任务而忙碌,并且乐在其中。 三、成果的创新点 1."任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不同的小组,既有相同的任务部分,如阅读任务、写作任务等;也有不同的任务部分,部分小组有主题汇报任务,部分小组有点评讨论任务等。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 为了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与个性,我们还给予"任务"一定的选择性,即学生可在给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这也契合人文类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灵活性大,侧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2.网络课堂和现实课堂的融合 人文类课程侧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思想认识,这就要求人文课堂要丰富热烈、自由开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进行了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同步开放的尝试。在任务汇报(或完成任务)环节,现实课堂中有小組进行任务展示,与此同时,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讨论组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就作业汇报进行点评、补充、纠错等工作。台上、台下,现实、网络,学生们都在围绕着"任务"积极思考和自由表达,营造出一个热烈开放的学习氛围。高职女生尤其喜欢网络课堂,在现实课堂中她们羞于表达,网络课堂则让她们放下包袱,把思想转成文字表达出来,实现了另一种方式的畅所欲言。 3.无所不在的评价环节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考核评价",这是教学程序上的粗略展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评价无处不在。学生一旦领了任务,对其学习行为的评价就开始启动。任务准备环节做得怎样,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学习效果如何,全在评价之列。评价方式也多样:有以时间计分的,适用于云班课上的阅读资料作业;有以次数计分的,适用于出勤情况和作业汇报情况;有以获得点赞次数计分的,适用于学生的精彩发言;有以质量高低计分的,适用于学生的文字作业等。无所不在的评价让学生压力与动力并存。借助评价的督促和引领作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学习效果非常好。 4.借助"任务"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人文课课时较少,大多数一周仅2学时。以《国学精讲》为例,国学知识包罗万象,一个学期短短32学时,如果仅利用课上时间,学生能学到的东西非常少。为此我们在设置教学程序时,特别把"布置任务"环节放到学期初或前一两次课结束前。通过提前布置任务,并借助评价的督促作用,有效地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不少学生为了上交一份精彩的汇报作业,至少一两个星期前就要着手工作,大量阅读,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等等。分配给每个学生的任务展示环节很短暂,但是准备作业的过程才是学生真正提高的过程,正所谓功夫在课外。 四、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 自2015年起,课题组教师在校级以上教学比赛中开始使用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不少奖项。日常教学中,学生评教分数也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课题组教师多次获得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2016年,两位老师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职业院校语文教师教学比赛,成绩显著。其中,郭朝红老师的《合同的写作》和李翔老师的《广告词的写作》分别获得首届"外研社杯"全国职业院校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全国大赛一等奖。郭朝红老师的《合同》和李翔老师的《函的写作》分别获第五届"外研社杯"全国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课件大赛一等奖。此次"外研社杯"教学比赛有来自全国数百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一个学校的两名老师累计获得4个单项一等奖,是此次比赛中绝无仅有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竞赛的主办方和专家们对该课题的探索持肯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