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知贫乏不足,能容纳别人的人,就是有福了。 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经常到各地去视察。 这天,秦始皇又带着大队人马出巡,车马来到博浪沙这个地方。突然,从一片树丛中飞出一件重物,它"呼"的一声,击中了一辆马车,把车座打得粉碎。 卫兵们吓了一跳,定睛一看,一把大铁锤夹在车座的碎片中。 "有刺客!保护皇上!"卫兵队长慌忙高喊,他们迅速行动,团团守护着秦始皇的车驾。林中闪出两个人影,飞快地向不同的方向奔逃。 "抓刺客!"卫兵队长一声令下,两支卫队分头向那两人追去。可是,一转眼,那两人便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场惊心动魄的暗杀事件的主谋是一位名叫张良的青年。暗杀失败后,秦始皇四处搜捕凶手,张良害怕被捉,便逃到下邳,改名换姓,躲了起来。 这天清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来到一座桥上。这时,一位老人走上了桥。他走到张良面前,弯身脱下鞋子,扔到桥下,然后转过身来,以命令的口气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觉得这个老人无理取闹,正要拒绝,但转念一想:"他是个老年人,我应该尊敬他。" 于是,便忍住气,跑下桥去,捡起了鞋子,再回到桥上来递给老人。谁知道老人并不用手去接,只是把脚一伸,说:"替我穿上!"张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可是既然已经把鞋子捡上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吧。于是他耐着性子,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穿好鞋,连声"谢谢"也不说,便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看那老人气度不凡,心想这老头儿一定有点来历,于是也跟着走下桥去,跟在他后头。走了一里多路,老人转过身来对他说:"你这年轻人还值得一教,五天之后天亮时,你到桥头和我见面吧。"五天后,张良按时来到桥头,老人已经在那儿等候了。老人生气地说:"你迟到了,五天后再来吧!"说完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头遍,张良就赶到桥头去,可是那老人还是比他早到了。老人说:"你又迟到了!你如果还有心学点东西的话,五天后再来吧!"说完,又走了。 张良闷闷不乐地回去了。第五天,张良不敢睡觉,半夜就到桥上恭候老人。等了不久,老人就来了。他看见张良,面带笑容地说:"这才是虚心拜师的表现啊!"说完,从怀里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我已经观察你很久了,觉得你配做这本书的主人。好好研读,它将来能够使你成为辅助帝王的人才。"说完,把书交给了张良,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一亮,张良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周文王的军师姜太公)。从此,张良每天诵读《太公兵法》,潜心钻研用兵理论,果然学有所成。 后来,他听说汉王刘邦带兵起义,便投靠刘邦,用《太公兵法》协助刘邦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胜利。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最后推翻秦朝,建立了汉朝。 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个自号为"随园老人"的大诗人袁枚,他写的《随园诗话》,是一本很有名的谈诗论文的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袁枚虽然已是名声显赫的大诗人,但还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他常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也。"意思是说,不管是隔壁的孩童,还是放牛的小牧童,都是我的好老师呀。 那是一个寒冬腊月,袁枚正在南京小仓山脚的随园里优哉游哉地赏梅,正巧一个挑粪的农夫从梅园经过,农夫随口说道:"梅树已有一身花啦!"袁枚一听,大受启发,当场吟成好诗:"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意思是说,月亮映照着竹林,落下了斑斑驳驳的影絮;下了严霜,梅树已绽开了满树繁花。 又一年草长莺飞的早春二月,袁枚打算踏青郊游,他的一个和尚朋友赶来送行。和尚见景生情,说道:"可惜园中红梅怒放,您却不能带去游览啊!可惜呀……"袁枚一听,觉得和尚朋友的话语真有诗意,不禁诗兴大发,即兴吟了两句好诗:"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这两句诗,流露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惜怜之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正是这种处处留意、时时学习的精神,成就了袁枚一代诗名。 虚心的人是有福的。一个虚心的人,一个自知贫乏不足、心里头有空间容纳教导的人,往往可以受到更多的教诲,得到更多的东西,取得更大的成功! 来源:《人生八味》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