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黑屏反盗版认证惹怒了不少中国用户,如果他们想找微软讨个说法的话,拨打电话或者发邮件,很快就能找到对接的人员。但接下来的情况往往会这样:即使他们再恼火,觉得微软的做法再怎么不妥,但经过专业人员友好而耐心地解答,多数人都能心平气和地说声谢谢,然后挂线。有时还能得到意外的收获:得知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新软件或者新功能。 微软在全球有7000多名这类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人员,为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近百种微软产品的技术支持,隶属于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这是微软对外打交道最多的部门。 过去,微软在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城市,都有独立的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部门,分散又缺乏专业性。几年前,微软将对外窗口部门进行了重组和集中化,最终整合成今天的全球技术支持中心。 但在微软,这个部门却有着很独特的商业运作方式。用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亚太区总经理柯文达的话说,如果一个组织的角色从"做事"开始向"思考"转变时,它在企业内部合作链中就将具有更高的战略价值。商业价值也会随之而来。 从柯文达的立场而言,他会尽量淡化如何产生利润这类问题,更看重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体验,以及满意程度。如果客户百分百满意,那比赚钱更有价值。但也如他所说的,当这个组织的价值得到认可时,商业回报是自然而来的。 贯通内部合作链 有人将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比作"急诊中心",因为它能即时帮助用户解决各种难题,但这只说中三分之一。当它为企业提供付费服务时,扮演的就是"专职医生"的角色。另外,它还提供免费培训等增值服务,帮助用户提高技术能力,这又相当于"预防保健"。 从微软内部来看,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就是微软的窗口,它的基本职能是把好两道关:最早与用户接触了解到他们的需求,最后一关要帮助用户解决难题。这基本与一般企业的服务部门差别不大。但要体现服务的战略价值,就需要像柯文达说的那样去"思考"。 作为最直接与用户接触的部门,它首先要扮演好"传声筒"的角色,把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整合,有关技术的转到研发部门,市场的转到销售部门,从而不断改进产品。此外,它还是一个销售引擎,客服人员能主动发现增加营收的机会。 柯文达坚信,在客户和合作伙伴每天反馈的海量信息中,只要用心思考就会发现更多的价值。他在与微软合作伙伴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好想法,但碍于资金或技术的限制,无法付诸行动。而这些信息在微软内部循环时,就很可能变为现实的商业价值。 "我们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作用,思考怎样去战略性地支持市场销售,帮助研发部门改进产品。"柯文达说:"研发、营销和服务,这几个部门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达到1+1+1大于3的效果。" 来自第三方调查显示,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亚太区的客户满意度高达98%。"品牌就是服务的水准",这点是柯文达最引以为豪的。有些企业将服务外包出去,或者希望用较低的成本做这件事,最终却导致与客户越来越远。 帮用户创造价值 虽然柯文达不愿过多谈论盈利问题,但他还是透露:最近几年中,他负责的亚太区的营收增长非常快,增幅一般在30%~50%。"虽然我们是成本中心,但企业购买服务的收入还是留在我这边的,所以我们有盈利。不过,我们并不特别重视利润。"柯文达说。 目前,其收入主要来自技术支持。最大一块收入是合约型客户,大中型企业可购买1~3年的服务,年付费从10万美元到上百万美元不等。他们享受的服务比较全面,与IT相关的技术、维护、咨询和销售等都包含在内。 另一块收入是针对中小企业和IT专业人员,进行计次和计时收费,每次收费为300~500元人民币,也可以按小时来购买。这类客户接受服务的范围也很广泛。 最后一块收入是针对微软合作伙伴的服务,这些服务都涵盖在他们的会员费内,比如享有5个免费电话服务,或10小时免费咨询服务等。用完之后则需付费购买新服务。 其实仔细算下来,这些收入还是很可观的。但柯文达一再强调,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的作用在于更多地支持其他部门,让它们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不在于自己盈利多少。柯文达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应该考虑帮助客户解决现实难题。他发现,由于微软产品功能较多,多数用户只应用30%~40%的功能,其余的不知道怎么使用。这时,应该帮他们提高使用效率,变相节省成本。 不久前,微软在亚太地区推出无限次的网上免费服务。另外,微软把几万个客户经常发生的技术问题整合起来,开发出一套5天的课程,免费对客户进行培训,目的是让他们掌握更多避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客户完成他们的目标,其实也就是完成我们最终的目标,至于说这方面赚不赚钱都是次要的。"柯文达说。 在柯文达称所的"信息技术生态系统"中,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的独特价值正得到外界广泛的认可。有专家认为,软件产业已经发展到新阶段,服务的价值不只在服务本身,而是衍生出的更大范围的价值链。作为行业领导者,微软在这方面的影响和贡献不可忽略。 但在众多的肯定面前,柯文达保持着一分冷静,他也坦言,当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微软的不同产品整合越来越紧密后,负责不同产品的服务人员之间该如何更好地协作。再就是人才瓶颈,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服务人员至少要3乣5年时间,这方面压力时刻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