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具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作案的过程中,使用工具破坏客体时在接触部位留下的痕迹。工具痕迹在刑事案件现场上出现率较高,这种痕迹在刑事侦查中和其他痕迹(手印、足迹)一样,在揭露和打击犯罪,为侦破工作提供线索、确定方向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工具痕迹;案件侦查;分析运用 所谓工具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作案的过程中,使用工具破坏客体时在接触部位留下的痕迹。工具痕迹在刑事案件现场上出现率较高,这是多年来办案实践中已经证明的一个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工具痕迹的出现率占刑事案件现场的70%—80%以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提高对工痕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工痕在侦查破案工作中的分析与运用。 一、根据犯罪人的手段及职业特点进行分析,缩小侦察范围 利用现场工具痕迹侦破案件是刑侦部门的基础工作之一。一是能为侦察破案提供线索,缩小侦察范围,确定侦察方向。二是能为打击犯罪,为破案起诉提供证据。在利用现场工具并串案件时,既要充分运用现场工具痕迹,同时又要结合犯罪分子选择的作案目标、时间、手法及现场其他痕迹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利用各种方法并串案件,多渠道地提供线索来源,较具体地刻划犯罪分子的形象,调动各方面力量协同作战,共同为侦察破案服务。例如:2016年05月份,泉阳镇辖区某村新建的蔬菜大棚外边的电缆线被盗,损失价值2000余元。经现场勘查,作案人是从蔬菜大棚南侧将塑料布掀开进入棚内,将西侧墙壁上的电表箱内的电表接线卸掉,属技术作案,同时说明罪犯具有电工技术常识,破案证明分析正确,是一电工作案。 二、利用犯罪工具痕迹揭露伪装现场 在侦察破案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伪装现场的情况,而伪装的现场中又多用工具制造假象。由此,认真细致地分析工具痕迹,研究当事人的陈述和现场实际情况,揭露伪装现场是工痕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2015年08月中旬,泉阳镇东风街一居民住宅楼室内发生被盗,失主打开房门进入室内,发现放在西卧室地面北侧衣柜抽匣内的金银首饰丢失,价值5000余元。经现场勘查,该室房门系防盗门,门锁开关自如,无明显撬压痕迹,进入室内见地面北侧衣柜内抽匣暗锁关闭,抽匣上沿有轻微撬压痕迹,打开暗锁见锁舌完好,抽匣上沿有两处螺丝刀轻微压痕,勘查分析认为,形成此轻微压痕所用的力很小,是撬不开暗锁的,后经对当事人进行询问,供认系其丈夫赌博还债所为,由此揭露了伪装现场的行为。 三、利用现场工具痕迹与其他现场痕迹的相互交叉关系来并串案件 现场痕迹总是有限的,不全面的。有的现场上取到了现场痕迹而无足印,有的现场上获取的痕迹正好与其相反,有的现场是提取到了指纹而无其他痕迹。那么如何来充分利用现场工具痕迹和其他现场痕迹相互交叉出现的关系,用工具痕迹作桥梁来并串案件呢?例如:2015年5月至6月期间,抚松县泉阳镇向阳社区居民住宅连续发生被盗案件,犯罪分子采用撬窗、撬门的方式进入室内,在对5月5日和5月9日两起案件的现场勘查中,提取到了犯罪分子在作案时撬窗和撬门时留下的撬痕和咬痕两种工具痕迹,经比对分析为同两种工具所留。另外在5月9日盗窃案的现场上还提取到了两种鞋底花纹的鞋印。这两种鞋印又在同月15日的夜窃案件现场上出现,经比对为同两双鞋所留。在该现场上又提取到了犯罪分子在作案的过程中抽过的烟头4只。同年6月7日,在上述地区又发生的一起夜窃案的现场上,发现犯罪分子作案过程中在失主家喝过饮料,饮料瓶留于现场。将饮料瓶提取后于5月15日夜间盗窃案现场提取的四枚烟头一起送到市局进行DNA检验,发现饮料瓶上的DNA数据和四枚烟头中两枚烟头上的DNA 数据相同,根据以上现场工具痕迹与其他现场痕迹的相互交叉出现的关系将上述四次夜间盗窃案件并串起来后。经过DNA检验认定了犯罪分子。 四、认定作案工具揭露罪犯 工具痕迹在侦破工作中的作用,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认定作案工具,继而揭露、证实犯罪人。根据现场工具痕迹的特点,经过客观分析和科学检验、鉴定,正确地认定作案工具,可以提供诉讼证据。这种证据虽然不是直接认定人身,但对某些案件来说,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某种场合下,对证明某人犯某罪会起到不可缺少的证据作用。由于作案人的犯罪方式不断更新,层出不穷,越来越系统化,作案人员越来越会隐蔽作案手法和作案痕迹。因此,仅仅只分析工具痕迹很难无法侦破案件,刑事技术各个专业人才和部门之间需要的积极配合,加强破案合作意识,及时反馈所获得的工具痕迹信息。只有侦查和技术相结合,各部门团结协作,才能提高破案效率,也就使得工具痕迹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工具痕迹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认定和揭露罪犯。 侦查破案的关键在于对工具痕迹的发现、提取和分析。对于犯罪现场上的工具痕迹,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提高工具痕迹的利用率,增强工具痕迹在破案中的有效价值。科学化、数字化地检验分析工具痕迹,不可忽视每一个细节,形成以物找人的观念,就能充分发挥工痕在侦破工作中的分析与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成荣主编.痕迹物证司法鉴定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12.7. [2]劉长清主编.痕迹检验学教程[M].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 [3]赵新民主编.工具痕迹检验技术[M].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