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今年暑假过后,将会有上千名学生因为选择读经而不会再到学校去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一现象引起了诸多学者的议论,有人认为这是在传承中华文化,有人认为这是在毒害学生,耽误了他们的青春年华。(8月29日新京报) 笔者以为,读经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读经作为学生学习的全部,试图通过读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就很有问题。 近几年来,国人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先后出现了诗词大赛、成语大赛、读经大赛,国学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出现了诗词吟诵、古代礼仪等不同形式的课程,美其名曰"回归传统,复兴国学"。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培训形式很值得怀疑。其实,对于国学中的知识应区分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早在五四时期,胡适就提出树立以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的思想,这种思想并不是完全剔除传统文化,而是要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想来"整理国故"。只有遵循了这个思想,才能把古代经典的价值发掘出来,否则就是因循守旧,披着经学的外衣来毒害苍生。 以《论语》为例,《论语》只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我们可以透过书本来审视昨天,从而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时在"仁德"思想的影响下约束自己的行为生活。在一定层面上看,《论语》仅仅是文学书、历史书、道德书,并不能解决当下的所有问题。学生除了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之外,还学要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数学,扩展自己的思维;学习物理,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原理;学习地理,把握地球演变、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等。只有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现今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 读经的倡导者,被称为"读经教教主"的王财贵提出了"老实大量读经"理论,并且认为"只管读,不要管懂不懂"。这种教授学生的方法很值得怀疑。背诵经典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为了背诵才去学习经典。笔者以为,学习经典的核心是理解其思想,学习《红楼梦》,如果仅仅把它理解成"一颗石头的人间游历",一定是对经典价值的低估;如果将莫泊桑的《项链》仅仅理解为是对西方爱慕虚荣心理的批判,那么将是浅读,抑或误读。读经典的核心是吸收经典中的思想,学会用经典来解读当下,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这样,经典才会焕发活力,产生价值。 遗憾的是,在利益驱动下,很多读经活动变成了装点门面的手段、不法者敛财的工具。《新京报》记者在调查王财贵团队开办的北京文礼经典文化公司时发现,学生读经所用的标准教材,售价273元;智能桌面读经机,售价2680元;家庭胎、早教套装,售价9980元。昂贵的价格背后透漏出的并不是王财贵所标榜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倡导读经的目的就是敛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教育而言,还是应该把目标定得高一些,把德和才结合起来。再者,读经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任何缺少现实关照的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人格健全、拥有思想、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近期相关原创评论: 胡欣红:谁扼杀了"读经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