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寿的动物 海龟 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它们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据《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记载,寿命最长的海龟活了152岁,不过据说已经发现的最年长的海龟有300多岁。海龟长得又大又笨重,小小的脑袋,短短的脚,腹部和背都有坚韧的龟甲保护,每次遇到敌人,它就把头和脚缩进壳里,这样一般的动物就窜它无可奈何了。海龟食摄大、活动缓慢,据说可以整整饿上6年而不死。这些都是海龟的长寿秘诀。海龟的年龄可以用龟申上的同心环纹的多少来计算,每一圈代表1岁。年老的海龟或同心环纹模糊不清的海龟, 只能估计它的大概年龄了。海龟是爬行动物,具有洄游习性,它在食物丰富的海域生长,然后返回到出生时的沙滩上产卵。海龟两亿多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从中生代生存到现在,基本保持两亿多年前的原始体形,是有名的"活化石"。 海龟小知识: 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所有龟鳖类动物中唯一生活在海洋的物种,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分布于除北冰洋外的全球海域中。背上有壳,其花纹较一般陆龟或河龟复杂,壳的外型是扁平流线形,脚为船桨状。 海龟的演化历史相当悠久,可追寻到七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当时海龟是肉食性的,这类海龟称为古海龟,据北美的考古化石发现,古海龟的体型长达3.5米,与汽车一般大小,且外壳有明显的节骨状。 海龟物种列表 革龟 Dermochelys coriacea 前鳍肢长1米以上且无爪,体色为黑或深蓝色,具有白色小点,背甲后端较尖,成龟重约500公斤,背甲长180公分。主食为水母。 棱皮龟背面没有角质板,被以柔软的革质皮肤,上面有7条纵棱,棱间微凹如沟,腹甲骨化不完全,有5条纵棱;四肢呈鳍足状,没有爪,前肢甚长,后肢短;尾短;体背为漆黑色或暗褐色,微带黄斑,腹面色浅。 棱皮龟的壳最长可超过2.5米,重达1吨,是世界上第三大爬行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龟物种。它们的外型独特,壳和头部并无角质板而是由革质皮肤包裹。这种海龟擅于潜泳,可在深至1,000米海底活动,它们全身深蓝或黑色,身上散布白色或米白色斑点。棱皮龟非常温顺,主要以水母为食。棱皮龟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是因为其吃掉大量移动缓慢的水母所致。有时候,棱皮龟只需一天就可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73%的食物,相当于1.6万卡路里,高出其生存所需3到7倍,这也是为何棱皮龟这种号称"吃水母机器"需要锋利牙齿的原因。牙齿给了棱皮龟进化优势,锋利、尖锐、向内倾倒的牙齿可预防水母逃脱。这也意味着棱皮龟能吃各种水母,包括小如蜜蜂大如狮子的水母。棱皮龟也有特别长的食道,甚至延伸到胃部以外再环绕回来,它就像传送带一样可捕捉、储存以及持续消化食物。 当小棱皮龟出生时,其体长只有7.6厘米。但在吃掉大量水母后,其体长可达1.22米到1.83米。棱皮龟是迁徙物种,每年要游1.6万公里,它们需要竭尽所能才能游得如此之远。由于水母并非补充能量的最好食物,所以棱皮龟的最好办法就是一次性多吃水母。 尽管棱皮龟有着出色的消化系统,但它们依然无法区分水母和海水中塑料垃圾漂浮物的区别。这是棱皮龟正面临灭绝的最大担忧,人类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它们。 据美国杜克大学研究小组发表的海龟调查报告表明,棱皮龟的产卵数量,在过去的20年间减少了95%以上,有可能在今后10-20年内灭绝。波多黎各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行棱皮龟季,提升大众对棱皮龟的认识。 赤蠵龟 Caretta caretta 背甲呈椭圆形,头约20公分宽,通常为棕色或红棕色,可重达200公斤,背甲长120公分。 主食为甲壳类及软体动物 蠵龟(学名:Caretta caretta)是海龟科的一种海龟,又称红蠵龟,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域、北达西伯利亚海岸、中国沿海以及中国台湾沿岸海域。多栖息于大陆棚,有时可进入海湾、河口等水域。 肯氏龟 Lepidochelys kempii 背甲接近圆形,为橄榄绿色,体型小,成龟重约45公斤,背甲长70公分。 肯氏龟(学名:Lepidochelys kempii,英语:Kemp"s ridley sea turtle,或Atlantic ridley sea turtle)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海龟。它是丽龟属中现在依然存活着的两种海龟之一,另一种是榄蠵龟。 肯氏龟是一种小型海龟,成年体也只有60~90厘米(24~35英寸)长,平均重45千克(99英磅)。其他方面都与典型的海龟相同,例如喙状嘴、体侧的鳍状肢。 肯氏龟偏好温暖水域,但是也居住在更北部的新泽西州。从大西洋到墨西哥湾都有分布。 幼年肯氏龟通产会在漂浮的马尾藻类海藻床上度过它们的第一年。[3]此时它们整体是黑灰色的,随着身体的逐渐成熟,肯氏龟的身体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成年个体的胸甲一般是黄绿色或白色的、而背壳则是灰绿色。 肯氏龟的繁殖季节是四月到八月,产卵点则多数位于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但是有时也会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帕德雷岛。它们离岸交配,怀孕的雌性聚集起来将卵产在沙滩上。1947年约有89,000只雌海龟产卵,而1985年就急剧下降到了7,702只。 最先描述肯氏龟的是萨缪尔·加曼,并起名为Thalassochelys kempii(或Colpochelys kempii)。而叫做"肯氏"则是为了纪念从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寄出了这种海龟标本的渔夫理查德·M·肯普(Richard M. Kemp)。1890年鲍尔意识到它和榄蠵龟是同属的,便它们划归丽龟属。肯氏龟一度被划为榄蠵龟的亚种,但是Bowen等人于1991年将它们重新分开了。普理查德于1969年对丽龟属的这两种海龟作了详细描述,1989年确定了二者的详细形态差异。 人为捕杀是肯氏龟数量迅速减少的最初原因,而今天其主要威胁则是栖息地丧失、海洋污染以及渔网。 1960年代,墨西哥率先开始保护肯氏龟,在美国,肯氏龟在1970年被列入了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的名单。后来又列入1973年的濒危物种法案。2010年4月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也提出了相关草案,其中包括一个威胁测评。 200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释放了10,594只肯氏龟幼龟。在一些地区他们可能会被屠杀以制作靴子和食物。 榄蠵龟 Lepidochelys olivacea 背甲略微椭圆,体色为深灰绿色,成龟重约45公斤,背甲长70公分。 食性与赤蠵龟相似,以甲壳类为主食。 丽龟(学名:Lepidochelys olivacea)是海龟的一种,又称太平洋丽龟、榄蠵龟、橄龟、姬赖利海龟。它最大的特色是灰黑色心型背甲,外观像一颗大橄榄而得名为榄蠵龟,成龟体长达62到72公分,体重超过100公斤。是世界上现存七种海龟中体型最小的。 丽龟是肉食性动物,食物包括各种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分布范围以热带海域为主,偶而也会在温带海域中看到它。 丽龟母龟在繁殖期时,习惯于白天集体上岸产卵,每季产下1到3窝,每窝约116个龟卵,需55天才会孵化,幼龟刚出生时,长约43毫米,体重约24克左右,至少要12到30年才会成熟。 由于丽龟习于在白天集体上岸产卵,一次可能多达百只以上规模,场面相当壮观,世界各地以印度和墨西哥两地海岸,可以看到丽龟产卵的生态画面,印度的奥利萨省就曾出现超过上万只丽龟产卵的镜头。墨西哥海滩上也曾出现,此习性造成盗猎者往往肆无忌惮的残杀丽龟。他们盗猎的原因是取得龟蛋,据称丽龟的龟卵是春药的主要成分。 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背甲的盾片呈覆瓦状排列,口喙似鹰嘴,成龟为棕色、橘色或黄色,可重达85公斤,背甲长95公分。 以珊瑚礁处的海绵等动物为主食。 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于海龟科的一种海龟,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瑇瑁、蝳蝐、、瑇玳、文甲、鹰嘴海龟、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2],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大西洋玳瑁分布于大西洋中[3]。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亚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于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鹰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后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会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于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 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极危状态[1]。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壳可入中药,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绿蠵龟 Chelonia mydas 背甲呈椭圆形,锯齿状的下颔,成龟从浅棕色有大花斑至近黑色,可重达230公斤,背甲长125公分。 以大型海草及海藻为主食。 绿蠵龟(学名:Chelonia mydas、英文:green sea turtle),又称绿海龟,是[海洋]中的爬行类动物,是海龟属下的唯一一种。一生中大多的时间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过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回到出生地上产卵,繁育后代,形成了一种较独特的生活习性。 绿蠵龟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中,即约南北纬度20℃等温线之间的海域[2],并在水温逾摄氏25度的沙滩上产卵。由于它用肺呼吸,于海中的潜水深度极限约一、两百米。绿蠵龟的主食为海中的海草与大型海藻,因此体内脂肪累积了许多绿色色素,呈现淡绿色,也因而得名。 绿蠵龟已濒临绝种,全世界仅剩下约20万头产卵母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为避免因人类的捕杀及栖地之破坏,所有海龟被均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或简称华盛顿公约)附录中的物种。 平背龟 Natator depressus 澳大利亚特有的海龟;背甲近圆形且扁平,具有一层薄的蜡质,背甲为榄灰色,边缘为棕黄色,成龟重约90公斤,背甲长1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