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大数据技术时代对计算机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已成为必然,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联系人才培养给出针对性的调整策略:大幅度提高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 计算机应用人才 培养策略
  随着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较高的要求,如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所需的信息、总结归纳有用信息等。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这种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培养措施,促进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
  一、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现状
  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水平提升及新技术出现,市场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得市场上出现突出的供需矛盾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技術不断出现,要求现代人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大数据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据信息量庞大,要从这些数据中筛选出所需的数据。高校旨在培养实践型与综合型的人才,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生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2.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现状
  近些年大部分高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摸索人才培养方案,并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完善,但具体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现将主要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1)不重视培养实践能力。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课堂上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轻视培养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分开讲授,造成两者分离。理论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传授重难知识点,实践操作在机房进行,多选择具体习题进行,只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但并未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近些年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但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依然使用老教材,并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得学生学习落后的理论知识。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等也未及时更新,使得具体操作存在落后,即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无法顺利使用。教材与软件没有变化,教师备课内容也就没有变化,教学观念无法得到更新,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大数据技术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问题
  1.课程教学观念问题
  计算机应用人才课堂教学时普遍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没有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授课前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课堂上根据教案展开教学,或是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内容,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时教师未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也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师资力量建设问题
  计算机应用人才教学时,要求学校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实际中师资力量建设不是很理想,表现为: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缺少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少数教师教学水平有限,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学校教师队伍缺少新鲜血液注入,使得课堂教学时创新力量不足,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不满足市场需求,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考核时普遍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也就是期末利用闭卷考核的方式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辅以实验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而且存在考前突击的情况,严重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索能力的培养。此外,计算机应用人才考试过程中,考题设置相对单一,无法全面考核学生能力,加之缺少开放性试题,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大数据技术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发展,出现大量在线教育平台,这对传统教学观念带来强烈冲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得到丰富,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网络教育依托教育信息技术,出现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学观念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总结分析学生群体行为,抓住教育规律并总结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筛选与归纳海量数据,全面监控教育过程,并对教育结果反复检验,一旦出现问题及时修正,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数据教育背景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数据知识存储量不可估量,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行为与学习过程将被存储下来,给教师提供研究数据。教学依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基础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高素质人才。
  2.全面深化校企合作
  教师扩充课程实践内容时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增加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课程比例,使得广大师生对于这部分重视度提升,并有意识地开展实践活动。将部分理论授课内容改成实践教学时,重点在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课程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同时,学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后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及时更新实践设备,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电子商务本身建立在各类软硬件设备上,及时更新设备才能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与方法,并在学校不断实践理论知识;持续更新本校机房,做好计算机设备更新换代工作,切实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同时,计算机应用人才实践教学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考虑到企业实际需求,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培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企业工程师将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方式,按"项目任务分析、模块知识学习、项目任务实施、结果测评、过程评价"的渐阶式进行,同时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全程,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任务分配中,每门核心课程安排一名骨干教师负责,并有一名企业工程师具体指导,其他人员参与,形成一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课程建设团队。从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条件要求,学时、学分分配与考核方法,教学资源库使用与建设等方面制定课程标准,从而规范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注重引入行业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以及前沿技术,按照行业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团队精神
  4.改革人才评价模式
  进程化考核体系对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还引入新的考试方法与丰富的考题内容。传统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学生时,高度重视理论知识、课堂笔记等,无法考核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编制考题时,考虑学生情况及市场需求,实现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目的。通过这种考核,让学生明白自己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体系存在不足,查漏补缺,及时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体系。同时,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后,教师积极归纳总结,明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并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和学生共同成长,提高学生未来就业能力。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过程中,要全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引入发展性考核方式進行考核,具体内容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素养、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能力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时,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该针对课堂设计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发散思维与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设计出实践问题,考核过程中可以设定奖励,比如增加平时分等,刺激学生主动提高实践能力。
  四、小结
  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推动我国计算机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华."互联网+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9(8).
  [2]蒋韶生,温晓军,池瑞楠.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3]张新昌,段谟意.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J].智库时代, 2018(52).
网站目录投稿: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