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15年度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结果。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班级排名、课外补课依然是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压力的"三座大山"。 江苏是一个发达省份,建立教育发展监测机制的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为获得可靠的监测数据,组织者通过问卷调查了3万余名中小学生和3万5千余名家长,可见投入力量之大。但在欣喜之余,我认为,教育调查的对象选择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学生及家长、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多个方面。从目前的报道看,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调查对象不包括中小学的"客户"——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如果说教育是一场接力赛,大学和职校是中小学的接棒者。大学和职校对基础教育是否满意,应该是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的重要内容。倘若大学或者职校对中小学办学质量不满意,这样的基础教育就算不上高质量。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常常存在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有时矛盾还比较尖锐,目前的基础教育就处在这样的困境之中。学生及家长最关心学习成绩,一心想考上名牌大学,甘于承受巨大的课业负担,即使牺牲身体健康也在所不惜;受学生及家长的直接影响,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德、体、美、劳"都有所忽视。更为严重的是,在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指标引导下,教学趋向于引导学生追求标准答案,而忽视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大学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由此还衍生出一种"次生灾害",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马太效应":教师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对学困生未能给予特别的辅导,致使学生学业水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基础教育的质量如何,职业院校也会看得一清二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新生不会分数四则运算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更不用说钳工、电工、焊工都会用到的三角函数了;同样参加满分为750分的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许多新生入学成绩都在300分以下。这意味着什么?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基础教育未能向职业教育提供合格的生源;二是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极易造成人才结构的失调。当前,不少人将职业教育当成"差生教育"的代名词,基础教育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对象不仅要包括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还要包括接收中小学毕业生继续学习的学校工作人员。企业都在追求产品百分百合格,培养人的学校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