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首个寒潮来袭,全国多个省份都有大幅度降温,夏天有高温补贴,冬季自然也有低温津贴,不过很多省份还没有实施和发放标准,落实起来也有较大困难,低温津贴的标准是什么?下面带来介绍。 哪些省份会发放低温津贴? 1月7日6时,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降至-19.5℃,迎来1966年以来最冷清晨,多地气温也创新低。在出门取个快递都要做一番心理建设的"至冷时刻",许多劳动者仍在坚守岗位,直面寒潮。为了社会正常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保障,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防疫人员、交警等工作人员长时间在户外劳动。在动辄零下十几度的极端低温下,即便有"厚手套+羽绒服+棉靴"的全副武装,也不时会有被冻透的感觉。 长期在低温环境下作业,可能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伤害,还可能诱发缺血性心脏病、哮喘等病症。天气"冻"真格,户外工作者的劳动权益更应被关注和保护。 进一步完善低温津贴制度,是对户外劳动者特殊付出的基本尊重。我国国家标准《低温作业分级》规定,作业人员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的作业即为低温作业。虽然我国《最低工资规定》中明确提出低温津贴,但是在各地实施中,主要靠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发放及发放数额,缺乏细化要求和强制性,许多劳动者甚至表示从未听说过低温津贴。对此,需要通过加强对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让用人单位真正担负起自身职责,不要让低温津贴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去年,上海市总工会就建立低温津贴制度开展线上调查,共有7000多名职工参与。数据显示,84%的受访职工从未听说过低温津贴。 据了解,低温津贴的实施政策并不完善,在国家层面上仅在2004年3月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中顺带提到。其中指出: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地方上,据中新经纬客户端不完全统计,北京、宁夏、湖北、山西、新疆、内蒙古等地,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也都顺带提到了低温津贴。上述省份均表示: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不过,上述省份中,除内蒙古外,均没有对低温津贴的发放条件、金额标准作出详细规定。内蒙古曾在2013年制定了高温高寒天气室外作业的高温高寒岗位津贴支付标准。根据标准,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25℃(含-25℃)以下高寒天气室外连续作业4小时(含4小时)以上,劳动者可领取230元/月的高寒岗位津贴。但此前有媒体采访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名环卫工人,该名工人却表示没领过低温津贴 低温津贴的标准是什么? 专家:可根据不同工种制定不同标准 长期在低温环境中工作,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低温津贴为何落不到实处?此前,经济日报和新华社均对此发表评论。 经济日报指出,一方面,由于南北气温差异较大,国家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补贴标准,低温津贴发放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出台的相关规定属于鼓励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强制性约束,靠用人单位自觉发放。因此,在大多数时候,低温津贴成为凝固在窗户上的冰凌花,看上去很美,却很难真正落地。 新华时评指出,综合近年来各行各业的情况分析,无非有这几种情况:一是法规不够细致,落实没有着落;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同;三是监督没有到位,全靠企业自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张智新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指出,低温津贴从性质上来讲,是给劳动者一些额外保护,从道理上来说是应该的。 那么应该如何制定低温津贴补贴标准呢?民银智库宏观区域研究团队负责人应习文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来制定不同的标准,也可以根据工作的辛苦程度来差异化的制定标准。 张智新则不建议全国统一立法。 他指出:一是跟各地情况的多样性或差异性不符;二是各地政府财力不同,在综合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给环卫工人等艰苦、特殊岗位发放补贴;三是可以把高、低温纳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多做一些未雨绸缪的事,有时候比发放津贴补贴可能会更好或者更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