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苏秦和张仪谁更厉害他俩根本不是同时代的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min
  一、《史记》《国策》,真真假假
  在《史记》中,记载有一个"鬼谷先生",他是苏秦、张仪二人的老师。但是这个传奇的鬼谷子,在先秦文献并无更多事迹,很难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传世的《鬼谷子》也大概率是六朝伪托,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苏子》《张子》,却无《鬼谷子》。甚至有人怀疑鬼谷子其实就是苏秦,这是隋人乐壹注《鬼谷子》提出的,他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唐人张守节也认为,《鬼谷子》其实就是《苏子》,都认为鬼谷子其人其书都是苏秦分化。
  按照《史记》的说法,苏秦、张仪这对师兄弟还是对旗鼓相当的好cp。
  《芈月传》中的苏秦、张仪
  最早是苏秦出山,游说赵王得以合纵,但又害怕秦国攻打赵国,在合纵未完成之前破坏,所以就用激将法把张仪弄去秦国,并用重金帮张仪坐到客卿之位。这时才透露给张仪,自己不想让秦攻赵,张仪也体会到同门兄弟的一片苦心,于是在苏秦有生之年,张仪主政下的秦国都没有进攻赵国。苏秦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形成合纵,苏秦成为合纵长,身挂六国相印。
  赵立新饰张仪
  齐闵王之时,因为齐大夫与苏秦争宠,派人刺杀了苏秦。等到苏秦死后,张仪终于也可以大显身手,当时魏国已经臣服了秦国,于是他游说楚、韩、齐、赵、燕加入连横。在秦惠王去世后,因为秦武王不喜欢张仪,所以张仪只能离秦去魏,一年之后死在魏相任上。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据此将苏秦合纵系于公元前333年、苏秦之死系于前317年、张仪连横系于前311年、张仪之死系于前310年。这样看来,苏秦像是师兄,而张仪像是师弟。
  《大秦帝国》苏秦
  但是《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很多地方是说不通的,特别是关于苏秦的记载,就连太史公自己都说"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也就是说当时很多游说之事都附会于苏秦,苏秦因为太有名了,所以成为一个"箭垛式人物"。特别是他还有苏代、苏厉两个哥哥,《史记索隐》引谯周曰提到还有苏辟、苏鹄。这样一来,五兄弟的事迹都容易附会在一个人身上,就造成了苏秦活动的时代特别长。
  根据《苏秦列传》,苏秦死于齐闵王时期,尚在张仪之前;根据《燕召公世家》,苏秦还与燕文公夫人有染,所以在燕易王时为避祸进入齐国反间,最后在燕王哙时死于齐国。这里就存在很大的时间矛盾。早在《孟子》就有记载,燕王哙因为禅让闹剧,被齐宣王趁火打劫而死,这年是公元前314年。而齐宣王于前301年去世,之后才是齐闵王即位。如果苏秦死于齐闵王时期,就绝对不可能死于张仪之前和燕王哙时期。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就是《孟子》曾提到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注意,时人认为和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是公孙衍,而不是苏秦;而在《张仪列传》中,张仪担任秦国相邦时,其对手也主要是在魏的公孙衍和在楚的陈轸,三人也因关系紧密而合于一传;苏秦除了帮助张仪在秦国上位,之后两人就几乎没有了交集。这些较早较可靠的史料表明,苏秦并不是张仪同时代的人物。
  太史公编写《史记》的战国史料,很大程度参考了《战国策》的内容。虽然,《战国策》要到太史公之后的刘向才正式编订命名,但它材料本身来源于战国。历史学家徐中舒就指出,"此书出于战国、秦、汉间,是当时游说之士世代传习、随时增益和编录的总集……是战国时代游士必须简练揣摩的典籍",可见,《战国策》本身不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为了纵横教学。虽然经历秦火之后,《战国策》已成为战国史基本史料,但却有杜撰和错乱之辞。
  《大秦帝国》喻恩泰饰张仪
  所幸的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就有不少涉及苏秦的新史料。虽然《战国纵横家书》本质也是《战国策》一类,但其内容又比《史记》更合理。历史学家杨宽据此考证出苏秦是燕昭王派来齐国的间谍,于公元前285年事情败露后被齐闵王处死。那么苏秦就比张仪晚去世十五年,两人主要活动时间也相差二十多年。可见,苏秦应该是比张仪更晚的人物,这更加证明鬼谷子只是传说人物,而张仪是纵横家鼻祖。
  下面我们分别讲述经学者考订后的张仪苏秦故事。
  二、张仪连横,秦国强盛
  《史记》其实还记载了一个更早的纵横家,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但这与春秋史基本史料《左传》不合。《史记会注考证》引苏辙曰"所记皆非,盖战国说客设为子贡之辞,以自托于孔氏,而太史公信之耳"。从春秋宏观政治格局来看,也是晋—齐—吴与秦—楚—越两大阵营对峙局势;而直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期,才有纵横家产生的土壤。
  战国初年,最早变法的诸侯是魏国,成为华夏第一强国。但之后,秦孝公、齐威王都相继变法,魏国身处中原的地缘劣势就显现了,魏惠王多次东败于齐、西输于秦。而其他四国也都纷纷变法,所以形成七大国实力均衡的局面,被称为"战国七雄"。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处中原的三晋(韩赵魏)二周(东西周)人,就更加迫切考虑如何通过纵横捭阖来保家卫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在本国却常常被贵族排斥,到改革最彻底的秦国方能施展拳脚。
  《大秦帝国》魏惠王,李立群饰
  张仪出身魏国疏族,曾游说楚王不被用,只能住在相国府上。之后有一次楚相宴饮遗失玉璧,于是有人怀疑是张仪盗窃。楚相命令刑讯逼供,张仪也不肯认罪,于是只能将其驱逐出境。张仪回到老家,妻子感叹:"您是因为读书才受这样的屈辱啊!"张仪却狡黠笑笑:"我的舌头还在就够了嘛!"于是在公元前329年,张仪前往秦国,游说秦惠文君联魏抗楚。当时在秦国炙手可热的是大良造公孙衍,他也是魏国人,于前332年在雕阴斩首魏军八万。
  张仪的策略是连横韩、魏,他认为,韩、魏是无法灭亡的,但又是东进必经通道,所以只要打服就行了。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攻克魏国蒲阳,而旋即又归还了魏国,但秦国也不亏,除了得到魏国这个盟友,还得到上郡和少梁作为回报。张仪也被任命为相邦。之后,他又建议秦惠文君与韩、魏互尊为王,从而把韩国也拉入连横阵营。张仪的后来居上,使公孙衍坐了冷板凳。于是他只好回到家乡魏国,打算与张仪硬扛到底。
  当时魏国的相国是庄子的朋友惠施,他本人就是个合纵派,曾引导魏惠王将公子分别派到齐、楚做人质换取支持。而公孙衍到魏国后,被惠施大力赏识,于是公孙衍发起一场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称王的活动,史称"五国相王"。但五国终究同床异梦,没有形成合纵联盟。反而秦国嗅到了魏国意欲背叛,于是在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攻占魏国的曲沃、平周,迫使魏惠王接受张仪身兼魏相,惠施、公孙衍逃到韩国避难,魏国完全被秦国控制。
  不过,张仪没嘚瑟太久,两年之后齐国打败秦魏联军,魏国又重新回归合纵的怀抱。张仪被赶走,惠施、公孙衍回归。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魏、韩、赵、燕、楚进攻秦国,史称"五国攻秦",但真正参战的只有魏、韩、赵,反而被秦国击败。魏惠王为了获取齐宣王支持,只能以齐人田需为相。公孙衍与田需不睦,让魏惠王更换为齐相田婴之子田文,公孙衍本人则入韩为相。秦国继续东征韩、魏,齐、楚继续爽约,以致韩、魏再次倒向秦国。
  这时公孙衍也被田需察觉,设计反杀。张仪就继续拆散齐、楚联盟。他游说楚怀王,欺骗说以商於六百里土地换取楚、齐绝交。贪婪的楚怀王答应后,张仪却只肯履行六里地。楚怀王勃然大怒,分兵攻打秦、韩;齐宣王也以大局为重,发兵攻魏。但齐、楚都先后被秦击败,秦国反而取得楚国汉中之地,使关中与巴蜀联通。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儿子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张仪被迫离开秦国,被魏襄王聘任相国,次年去世于任上。
  《芈月传》楚怀王,曹征饰
  张仪退出帷幕之际,正是苏秦粉墨登场之时。
  三、苏秦合纵,齐国衰亡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与哥哥苏代、苏厉都以纵横为业,但早年与张仪一样怀才不遇,最后穷困潦倒回到老家。妻子见到他不愿意下织布机,大嫂也不去做饭接风,甚至父母都不想和他说话。非但如此,还在背后嘲笑他不务正业,穷死也是活该。苏秦听了非常惭愧,把藏书找出来挑灯夜读,发现一本托名吕尚的《阴符经》很对胃口。所谓"悬梁刺股"的"刺股",说的就是苏秦读书,为了防止打瞌睡,而用铁椎刺得大腿流血。
  公元前315年,燕王哙禅让给相国子之,以致发生燕太子之乱。齐宣王与中山王趁火打劫,攻克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子之都死于战火。燕王哙之子燕昭王立志复仇,兴建黄金台重金招聘列国士人,而苏秦就正在此时进入燕国。而齐国当时非常强盛,且与赵国、秦国同盟。如何拆散他们?苏秦敏锐发现三国友好的外壳下掩盖着利益的冲突——对宋国的争夺。于是在前295年,燕昭王封苏秦官卿相、爵武安君,进入齐国"帮助"齐闵王夺宋。
  《大秦帝国》苏秦
  齐国相国韩珉与秦昭襄王关系很好,于是苏秦怂恿韩珉联合秦、燕伐宋,而把赵国搁在一边。燕国与宋国并不接壤,实际上好处都在秦、齐。有了燕昭王的支持,齐闵王当然乐得撇开赵国,大举攻宋。而赵国什么态度呢?将军韩徐为认为齐国擅自攻宋,应该联合魏相田文反攻齐国;但相国李兑却反对与齐国撕破脸,因为齐人曾承诺把宋的蒙邑送给他。李兑一针见血指出,这是燕昭王挑拨离间之举。苏秦只好劝说齐闵王放弃攻宋。
  之后苏秦入赵意图搞间谍,又被李兑、韩徐为关押;之后经过燕昭王的斡旋,苏秦才得以平安回齐。这种种迹象,让秦相魏冉也敏感嗅到,齐、赵关系摇摇欲坠。于是他提出秦齐互帝的计划,以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共同消灭赵国。赵国与秦国毗邻,接受韩、魏朝拜,是三晋的领袖,自然为秦国忌惮。如果齐国帮助秦国,赵国则危如累卵。苏秦马上建议齐闵王,不如放弃帝号,让天下诸侯憎秦;不但如此,还要合纵攻秦,这样才能趁火打劫灭宋。
  苏秦此举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齐国不会因为灭赵而壮大,进而威胁燕国;二来,齐国与最后一个盟友秦国关系破裂,以后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在苏秦的奔走之下,齐、燕、赵、韩、魏五国形成同盟,这就是苏秦"六国相印"的原型,其实楚国并未参与。但五国联盟很快就破裂,因为齐闵王伐宋遭到赵、魏反对,于是又拉拢秦国,要求秦国伐魏而齐国伐宋。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终于如愿以偿吞食了宋国,然而,祸患也危在旦夕了。
  魏相田文就是有名的孟尝君,他被齐闵王驱逐出国,与齐自然誓不两立,于是主动与秦讲和。而齐闵王灭宋后实力大增,三晋与秦国都感觉非常不安,加上赵国也有亲秦派金投、攻齐派韩徐为,秦相魏冉则想获得天下最富庶的宋国定陶。于是秦、赵、韩、魏反而达成同盟,燕国当然也紧随其后。并以燕相乐毅为联军统帅。公元前285年,被苏秦蒙蔽的齐闵王终于开窍,于是以反间罪车裂了苏秦。然而一切都晚了,齐都临淄被燕军攻下,齐闵王逃亡被杀。
  孟尝君
  虽然我们习惯说张仪"连横"苏秦"合纵",但实际上,这只是纵横家根据战国末年局势的伪托,六国攻秦为合纵,秦合六国为连横,两者是对立关系。从张仪、苏秦身处的战国中期来看,"连横""合纵"更多是以三晋为中心,联合秦、齐则为"连横",联合燕、楚则为"合纵"。那么苏秦的计策既有连横、又有合纵,"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以致苏秦事迹错乱;但这种看法是不公正的,苏秦本人作为"死间",以生命完成了使命。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纵横家确实是战国一条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掌控朝政、左右时局,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才逐渐走进了历史的尘埃。
  参考文献:
  白立超:《纵横家史话》
  劳榦:《战国时代的战争》
  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网站目录投稿: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