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生危机现场越多人,越少见到救助呢?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了其中的原因,旁观者越多,会抑制救助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如果你独自在一间屋子里,似乎闻到好像有什么东西烧焦了,然后看到从门缝里飘过来一缕缕黑烟。你会怎么办?有人立刻会说快跑啊,打119啊……那么,如果你在一间大报告厅里,里面坐满了人,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可是其他人泰然自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你又会怎么做呢?你得先东张西望犹豫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鼻子和眼睛出了问题,可能还得再掐自己一下,确定不是在做梦。当看到其他人也在这么做时,你终于放心大胆地撒腿就跑了。至于打119嘛,"没我的事儿!" 这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上面就是John Darley and Bibb Latane在1968年前后做的一系列实验之一。那些"泰然自若"的都是他们的托儿。他们发现在场的托儿越多,被试反应越慢。类似的实验他们还做了好几个,比如让一个被试和其他人通过电话交谈,然后电话的一端假装癫痫病犯了。如果被试知道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跟他通电话的话,他会迅速报告。你一定猜到了,如果他以为有很多人一起通话的话,就可能缓报或不报。 引发这一系列实验的是1964年在纽约发生的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己家门口被刺死了,当时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这场命案的发生,可是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连报警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各大报纸都评论说纽约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后来发现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失实) 那么人口稀少的小城镇又会怎样呢?另一些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把两辆同样的汽车敞开前盖分别停在大城市和人口稀少的小城镇。他们躲在暗处偷偷观察。几天下来,停在大城市的那辆车已经被人把能拆的零件都拆走了;而那辆停在小城镇的汽车总是被路人把前盖合上。 难道大城市的人心真的被污染了吗?心理学家偏偏不信这个邪,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的实验。最后他们发现,施助行为其实与城市的大小没有关系,而与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人口的密集程度会导致两个效应:从众和责任分散。人们常常要以别人为参照物来定位自己,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所以这就导致了多人在场时反应会变慢。同时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做,自己就不做了,或者抱着罚不责众的心态,所以也就没有人报警了。看来鲁迅说喜欢看热闹是中国人的劣根性造成的,其实不对,全世界人民都有这个臭毛病,只不过是中国人口密度太大了而已。 原因知道了,就得采取点措施了。军人的军装,警察的警车就有提示身份意识的作用,这样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出什么事儿的时候,责任一分散,无形中就给他们多分了很多。那要是没有穿制服的呢?我们可以给他"穿"个制服,比如遇到情况高喊一句"党员同志站出来!"虽然外表看不出来就可以隐瞒,但是内心也够他煎熬的。要是怕万一遇到心理素质太好的,或者怕确实没有党员在场,也可以喊"爷们们,上啊!"这个性别隐瞒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吧。呼救的时候更要注意了, 比如喊"大哥!救命啊!"就比光喊"救命啊!"强多了。喊的时候要尽量看着对方的方向。 最好能让人感觉到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既然知道了旁观者效应,那么就不要再继续旁观下去了(看贴后要留言,知道不?),遇到什么事儿了,要发扬马大姐的精神,那可不叫管闲事,那叫热情。 总之,还是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平安的生活才能是甜的! 文/科学松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