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用统整思维破除城乡一体化师资困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学生的密度不断加大,加之事业单位编制只减不增,引发了教育经费、教育用地和师资紧张等,出现了城镇地区学生 "入学难"、"上学远" 和"大班大校"等问题。为此,湖南省怀化市实施了"编随人走"编制改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主城区的压力。但有人担心,这种措施是"拆东墙补西墙",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比如总量超编但村屯小规模学校与城镇大规模学校同时"缺人"。(7月14日中国教育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李克强总理说:"最重要的资源不是楼房课桌,是教师。"这说明当前制约城乡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师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学校生源急剧膨胀,乡村学校则迅速萎缩,城镇"大班额"与乡村"空心校"呈现两极分化,而师资短缺成为二元结构的共同问题。城区学校的扩张,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乡村学校虽学生人数减少,但班级数量不减,对师资需求仍然强烈。
  两方的矛盾与困境成为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湖南省怀化市实施"编随人走"改革措施,实行统筹动态管理机制,对于缓解城镇学校师资短缺,满足新建学校和新增班级的师资需求具有现实的意义。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区域教师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编随人走"在生源流动的大背景下,势必让乡村师资短缺更为严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破坏区域教育的公平。
  一方面,城区和乡村学校的师资都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教师实行总量控制,城乡师资分配就如同跷跷板,压起这头,势必抬起那头,抬高一方势必打压另一方。面对城乡师资困境,"编随人走"并不能真正将其破除。事实上,城乡师资配置问题只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之一,要彻底解决师资困境,需要树立统整思维,在区域教育一体化推进中,通过立体式改革将其化解。
  第一,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近年来,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愈加突出,导致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进入城镇学校就读的学生,并非都是随迁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家长特地把他们送进来的。家长对城区教育资源的追捧,实质是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渴望。因而,解决城区师资不足,不仅仅要补充师资,更需要将生源降下来。这需要区域教育统筹推进,在注重城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切实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用优质的教育质量保住乡村学校生源,缓解城区"大班择校"的现象。
  第二,实施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怀化市实行的"编随人走"机制,实质上是区域教师统筹动态管理的先期实践,具有改革意义。其实,诸多地区师资短缺是一种结构性短缺,有缺编与超编同时存在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城镇与乡村教师严重缺编,城郊教师相对超编;小学教师缺编,初中教师相对富余;一部分学校缺编,一部分学校相对超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动态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实施区域教师有序流动、自主调剂。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教师无校籍",打通不同类别、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障碍,通过统筹动态管理,完成区域师资结构性调整,从而尽可能多地挖掘区域师资潜力。
  第三,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由于编制管理"总量控制"的刚性要求,城区学校的师资配置均要受制于编制,这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低师生比显然不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这就需要管理者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师资统筹安排,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诸如乡镇中心校对乡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实施统整管理,建立区域学科教学中心,采取走教模式,变"一师一校"为"一师多校",突破教育管理的桎梏,尽可能充分发挥教师潜力。另外,可以大力推进"在线课堂"项目建设,通过教师同步教学,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利用。也可以通过复式教学实现师资的交叉利用。另外,通过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建设,实现区域小学、初中教育的有效整合与衔接,形成抱团优势,以初中盈余的师资力量弥补小学师资不足。
  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师资短缺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教育部门必须以统整思维思考,实施宏观改革,才能切实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网站目录投稿:幼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