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是情人节,是一年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然而这个甜蜜的节日,近年来却成为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多发的时候:单身、失恋者出现"恋爱饥渴症"、已婚者出现婚外恋、一夜情、未成年人也过情人节……种种问题让"情人节症候群"越发凸显。前几日,就有一名女青年给本报心理咨询QQ(22383661)发来信息,说到年前刚和男朋友分手,这个情人节不知道怎么过,看到闺蜜收到情人节礼物时,自己更觉伤心。加之父母平日里"早点嫁出去"的催促,无形中带来更大心理压力,这几天常常失眠,甚至精神恍惚。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会副主任何奎莲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这名女性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话,很有可能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像这名朋友一样,被情人节折磨着的人不在少数。为此,何奎莲对情人节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现象一:没有情人的情人节——"恋爱饥渴症" 何奎莲说,情人节是个浪漫的节日,也是失恋和单身者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多发的日子。很多单身、失恋、感情受挫或是正处于感情拉锯战中的男女,失恋的打击和对过往爱情的回忆让许多年轻男女痛恨情人节的到来。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剩男剩女越来越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剩男剩女们在情人节前后会备感孤单,惆怅寂寞的情绪萦绕心头。 人人都渴望爱情的滋润,在情人节甜蜜的氛围下,单身、失恋者很容易出现‘恋爱饥渴症’,渴望爱情降临,希望有人陪在身边,身心都会有所变化,可能会孤独、寂寞、伤心,甚至可能情绪变得过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建议:积极自我暗示,学会"移情别恋" 1、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身心健康,失恋、单身、感情受挫者要从内心深处相信爱情和幸福会来临。 2、移情。失恋、单身、感情受挫者要"化悲痛为力量",把情绪转移到更有意义、更具实际性的事务中去,完善自我人格,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很多人都会遭遇失恋,但歌德失恋,最后却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就是"移情"的一种良好示范。 3、学会理性的自我心理调试和合理宣泄情绪。找朋友、找亲人把郁闷、沮丧、悲痛等情绪大声说出来,或者是通过唱歌、听音乐、运动、心理咨询等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 现象二: 来也潇洒,去也潇洒——"不做痴情人" 大部分把情人节当成情人间的节日,也有一部分人不在深爱不再在乎这个节日。他们认为当今社会,太多复杂的因素,让爱已经不在纯粹,痴情人往往被伤害的最深。因此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只爱自己,不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再付出。 建议:不做痴情人,70%爱对方,30%爱自己 何奎莲说,确实,爱情是双方的,付出永远不可能对等,越痴情越付出,当爱情不在时也会越受伤。何谓痴情人?就是太在乎对方,眼睛里心里全是对方,因而最终迷失了自我,很最后丢失自己,也丢失了对方,这也是很多恋人最终走分手的原因。所以,在爱情世界里,不要爱到忘乎所以,爱的失掉自我,要做个理性的爱情经营者——70%爱对方,30%爱自己。爱,要淡而不浓,在乎而非痴情,爱对方,更要爱自己。 现象三: 我也在长大——孩子也过情人节 情人节应该是成年人过的节日,可每年情人节时,大街上总能看到手抱着大大绒毛玩具正在买玫瑰花的未成年人。有的孩子为了给心上人一个难忘的情人节,更是不惜金钱买礼品请吃饭,在对性朦朦胧胧的认识下,在情人节时年轻男女们初尝禁果也时有发生。 建议:疏导好过打压 何奎莲说,少男少女有性冲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性本身并不丑陋,性无知才是真正的悲哀!教师和家长要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对性、爱情已经有了朦朦胧胧的渴求,这种探知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需要教师和家长以过来人的身份疏导,帮助孩子了解正常的生理知识和情感认识。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