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随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各地高校纷纷上涨学费成为媒体报道焦点。物价上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生均成本增加等都是高校学费上涨的主要原因。 其实,大学涨学费并非始于今年。在教育部2007年出台的关于高教学费的5年"限涨令"到期后,从2013年开始,全国各省便纷纷上调高校学费。当时就有媒体指出,"多地高校学费‘报复性上涨’,农村学生不堪重负"。 三年来,尽管涨学费在坊间争议不断,甚至招来"财务不透明"、"管理效率低下"等尖锐而不失中肯的批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成本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依法依规适度上涨学费无可厚非。不管人们在情感上如何难以接受,终究要理性面对这一事实。 客观而言,涨学费无疑能够缓解大学面临的办学经费压力。如果每名学生每年多交1000元,按一万名在校生的规模计算,四年就能多收四千万,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从这个角度而言,涨学费的确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学校资金短缺问题。 但也不能不看到,大学虽非纯公益机构,但其公益属性还是相当明显的,这决定了公办大学的发展之路不适用于市场经济规则。而且,涨学费在缓解大学办学经费压力的同时,也直接增加了部分寒门子弟的求学负担。就此而言,老百姓对涨学费不太买账也在情理之中。 如何化解大学办学成本上涨和人们不愿或无力接受学费上涨之间的现实冲突? 改革完善奖助学金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公平公正地发挥其最大效益,无疑是可以选择的一种方法。但也有人指出,奖学金制度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另外,补助体系也相对落后,发放条件很苛刻,不足以缓解涨学费给寒门子弟带来的压力。所以,如何把助学金前置,确保那些家境贫寒而又品学兼优的学子填报大学时不受学费困扰,或是接下来可以考虑的一个改进方向。 但从长远来看,要想使大学真正摆脱沉重的办学经费压力,单靠涨学费显然不足以达此目的,而是要在开源节流上下大力气。这需要大学管理者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思路,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建立包括国家财政投入、收取学费、社会捐资、校友捐助、成果转化等在内的更加立体、多元的办学经费筹措体系,实现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同时,还要致力于改变大学的粗放管理模式,加强高校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将开源与节流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